对巨人足迹的精心刻划

——评《探索者的足迹》

作 者:
尹青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宁波师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研究
复印期号:1997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 本文对曹屯裕撰写的《探索者的足迹》一书,从结构、内容以及方法等不同角度作了较为深入的评析。认为该书作为研究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的学术著作,在许多方面均有创新,是一本对巨人足迹作了精心刻划的好书。

      关键词 《探索者的足迹》 精心刻划 创新

      《探索者的足迹》一书是曹屯裕同志在认真汲取党史界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花费十余年时间精心研究并撰写而成的一部比较系统评析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的学术著作。

      该书于1996年5月由宁波出版社正式出版后,受到了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有的认为:该书“揭示了毛泽东的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而且“对毛泽东的思想在发展过程中的正确与错误作了合乎实际的评述和科学的论断与概括”,“读了使人感到分析中肯,论述深刻而又抓住要害”,“可称得上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全面系统而又有重点的研究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的上乘之作。”也有的认为:该书“始终把毛泽东定位在一个探索者、拓荒者的视角,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作为一条红线,历史地、动态地刻划出毛泽东的思想发展的轨迹,成功之处,重笔浓抹,曲折失误,剖析探微。从综论,分论到结论——这是一个开拓新时代的巨人的足迹,令人信服。不失为一部不可多得的具有学术深度的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专著。”还有的认为:该书“选取了一个新的角度,新的思路”,即“作者把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结合起来研究,而且自始至终围绕‘探索’这个中心主题”并“紧紧抓住‘相结合’这个最基本的历史经验”,“使人耳目一新”,“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研究方式。”

      笔者在仔细通读全书之后亦颇有同感,觉得这确实是一本在许多方面均有创新而且对巨人的足迹进行了精心刻划的好书。

      一、以“探索”为主题,在“结合”上做文章

      《探索者的足迹》全书共25万字,分综论、分论和结论三个部分,其中分论由十余篇文章组成。这些文章有些已经公开发表过,有的则是首次付梓,它们都是作者多年来悉心研究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的结晶。但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他在一开始撰写本书时,就没有想以论文集的形式简单处文,而是以过去研究的成果为基本内容,对全书的结构体系进行了重新的构筑,使之成为一个从体系上看,各部分相对独立,但又有着内在联系;从内容上看,又是比较系统研究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的学术著作。从已经出版的这本书来看,作者不仅如愿以偿,而且还有所创新。

      纵览全书,作者抓住了“探索”这一主题。他把毛泽东始终定位在探索者、拓荒者的视角进行考察。“探索”两字把全书各个部分、各个篇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综论部分,作者对毛泽东在革命道路、改造道路和建设道路上所走过的路进行了回顾和评述。肯定了毛泽东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探索者的历史作用,指出毛泽东从青少年起,特别是自20年代初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一直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他在中国革命、改造和建设道路上留下的足迹,无论是成功或是挫折,都是探索者的足迹。分论部分则是对综论的进一步剖析,着重阐述毛泽东在探索中成功与挫折的原因所在。例如,《论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就是在综论的基础上,对毛泽东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从一开始主张搞工人运动到从事工农武装割据,再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等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逐一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并通过《探索、结合与飞跃》一文作为本部分的小结。又如,分论中《良好的开端,缘从何来》、《既然开端良好,为何继而受挫》,对毛泽东在“八大”前后的探索进行了剖析探微,既肯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作的全方位的富者成效的探索,又分析了本来可以成为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起点的探索,为何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发生逆转的原因。作者正是通过上述两个部分对毛泽东探索历程的详细考察,才在结论中得出了正确的、合乎实际的结论:毛泽东作为历史巨人,无论成功还是挫折,他给我们留下的都是探索者的足迹。这种以探索为主题,从微观论述着手,得出宏观结论的写法,使人读后感到层次分明,结论自然。

      如果说,“探索”是贯穿全书的主题的话,那么,“结合”则是全书的灵魂。“探索——结合——飞跃”象一条红线把全书贯通起来。

      作者在研究毛泽东生平与思想时,不仅紧紧把握住“结合”二字,而且善于在“结合”上做文章。他认为,毛泽东探索的成功,归根结蒂在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而探索的失误其原因也恰恰在于偏离了结合的原则。他在分论的《探索、结合与飞跃》一文中指出,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对中国革命作出独特的贡献,其原因就在于他能够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能够成功地运用不平衡规律来剖析中国的基本国情,并能够在探索中成功地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作为这种结合的结果,就是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同样,在作者看来,毛泽东在1956年前后的探索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因为他“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原则”,而后来受挫的根本原因也是因为他偏离了“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表明:只有当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事业才会得到发展。反之,就会犯错误,甚至会断送革命和建设的事业。探索就是为了结合,只有结合,才能实现飞跃。作者在“结合”上做文章,可谓是抓住了毛泽东的思想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且,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本国国情的结合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从“结合”的过程和角度对毛泽东的思想发展作历史的、动态的论述,不仅是研究毛泽东思想发展的最佳角度之一,而且也是研究方法的创新。

      二、变事论是,科学地评析巨人的足迹

      研究历史人物必须从史实出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就事论是恐怕不失为一条基本原则。作者在《探索者的足迹》一书中牢牢把握这条原则,在翔实的资料基础上对毛泽东的思想在发展过程中的正确与错误作出了合乎实际的评述和科学的论断。

      毛泽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拓荒者,他为我们党、国家和各族人民所建立的各种伟绩是不可磨灭的。对此,作者在书中不惜“重笔浓抹”。他认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改造道路的成功开拓,对建设道路的探索曾经有过良好的开端,这是毛泽东历史性贡献中最为光彩夺目的部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化险为夷走向胜利发展的坦途”,其中毛泽东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和平赎买”民族资产阶级,“是我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史上的一个创举”。毛泽东在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时期提出的不少重要思想,“尽管对于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长河而言,还是初步,但却是相当丰富和光辉的”,这些成果“为中国共产党人最终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