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锋民,浙江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与高教管理研究(浙江 金华 321004)。

原文出处:
课程·教材·教法

内容提要:

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课程建设的一体化,既是教师教育终身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教师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师教育的应有之义和基本特征。因此,高师院校应着力推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建设,突出专业化、能力和实践导向,注重教师职前、职后教育课程建设的阶段性与连贯性相结合,制定课程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平台,组织课程实施,开展课程评价,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整体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3)01-0101-05

      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1]而推进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是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提出,教师教育课程应实现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一体化,增强适应性和开放性,体现学习型社会对个体的新要求。因此,以承载引导地方教师教育改革、培养地方基础教育优质师资为使命的高师院校应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科学把握国内外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践特征和趋势,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着重推进现代教师教育研究(Research)、教育心理(Psychology)和教育技术(Technology)能力(简称RPT能力)发展,对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的课程进行总体规划与设计,着力推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课程一体化建设。

      一、突出三个导向,制定一体化课程目标

      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终身性,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连续的、螺旋上升的专业学习和发展过程。[2]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的建设应把视野扩展到教师一生的专业发展,突出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化导向、能力导向和实践导向,统筹考虑教师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前后相互联系的阶段性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实训目标。

      (一)制定知识目标

      教师专业化是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促进教师的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是教师教育课程及其组织实施的宗旨和使命。因此,推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课程建设,必须坚持以专业化为导向,依托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需要设置课程体系,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学习和发展为目标指引。在教师教育各个阶段中,职前阶段课程要注重师范生职业素质的准备,要培养教师专业所应具有的职业精神和品质;职后阶段课程要注重帮助教师将职前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尝试着转化为实践能力,注重教师专业内涵的发展,更多地倾向于开设激发教师热情,培养教师抗挫折能力等专业化发展指导课程。[3]

      (二)制定技能目标

      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国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它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应坚持能力导向,以培养现代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教育心理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为重点,推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建设,将课程目标指向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致力于培养“反思性实践者”。

      (三)制定实训目标

      重视实践性课程开发是国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课程项目[4]、英国的“学校体验课程”[5]和日本教师教育的“核心样板课程”[6]等都十分强调课程的实践性质,致力于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因此,进一步改革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有效设计职前职后联系贯通的实践教育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性的课程的比例,增加实践性学习的时间,同时设计四年一贯实践教育体系,努力构建与完善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三位一体模式,切实提升教育实习实效,强化教师实践性知识教育培养,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具有扎实教育理论与技能,同时具有深厚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师。

      二、注重前后贯通,建构一体化课程体系

      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目标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决定了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培养目标的阶段性决定了不同阶段的具体课程结构。教师教育职前培养阶段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职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与完整性,又要考虑职前职后教育的衔接,使之系统与连贯。[7]在坚持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的专业化导向、能力导向和实践导向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课程结构与内容安排,以培养提高现代教师RPT能力为核心,重点开发教育研究、教育心理和教育技术课程体系。

      (一)设置课程模块

      综合考虑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系统研发并组织建设教师教育的精品课程,着力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职前培养设置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课程3个模块,重点开发教育心理、研究方法和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全面提升教师的现代教育素质。职后提高设置加深专业理解课程、解决实践问题课程、提炼工作经验课程和教育科学研究课程4个模块。同时,以课程模块为基础,加强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库建设,促进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先进性和国际化。

      (二)统筹课程内容

      根据不同的课程模块,打破传统的课程编排体系,将原来嵌入在各学科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教育类课程单独设置,形成独立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在职前课程模块中,重点围绕现代教师RPT能力培养,有针对性地设计与开发相关课程,提升课程品质,并采取滚动实施方式,形成富有特色的RPT能力培养课程群,即R类能力培养课程群主要由“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研习”、“质的教育研究方法”、“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学术规范通论”等课程组成,P类能力培养课程群主要由“教育心理学”和选修课程“发展心理学”、“中学生心理辅导”、“实验心理学”、“学校心理辅导与活动设计”等课程组成,T类能力培养课程群由“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及应用”、“课件制作”、“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应用”等课程组成。同时,以RPT能力培养课程群为基础,积极构建集群式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职后课程模块中,课程内容设置注重培养教师教学改革实验和教育科研能力,注重培养教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教师选择科研课题能力,注重培养教师相互协作的能力,注重培养教学评价能力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