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教学观念存在的弊端及原因剖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在西方乃至全球广泛流行。这种教学观念的主要弊病在于忽视教师的作用,尤其是忽视教师“课堂讲授”的作用。美国学者推行的“自主—探究”式教学,主张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习资源的创设者、提供者,而没有把教师的“课堂讲授”包括在内;日本学者提出的“协调自律学习”式教学,其操作步骤都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活动,很少涉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没有涉及教师的“课堂讲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也没有把基于“课堂讲授”的教学能力包括在内。国际上教学观念存在这种弊端的原因是西方“重学轻教”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对“课堂讲授”本质的认识有偏颇。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02 期

字号:

      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快速普及,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E-Learning)在国际上广泛流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在西方(乃至全球)教育界逐渐占据统治地位。与此同时,与其相适应的“自主—探究”式教学也就逐渐成为主流。这种教学观念的主要弊病在于忽视教师的作用,尤其是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这一概念在国际上被重新提出及其新含义被广泛认同,国际教育界的教学观念逐渐由原来的“以学生为中心”转向Blended Learning新含义所代表的新型教学观念,即要把传统教与学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这和中国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倡导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观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与此同时,“重学轻教”的偏向也有较大程度的纠正。教师的作用,尤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教师的作用虽然没有人再敢否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确实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但有一种主导作用至今还是被国际教育界(特别是西方的主流教育理论家)所否认,这就是教师的“课堂讲授”。教师要不要进行课堂讲授?教师如何进行课堂讲授?教师该不该具有课堂讲授的能力?这本来是不值一问的、最简单的常识性问题:作为一名教师,难道在课堂上能不讲课、能不会授课吗?可是当今在国际教育界却成了大问题,成了应该予以明确否定的对象。这就表明,长期以来国际教育界在教学观念方面确实存在相当严重的弊端。

      一、国际上否定“课堂讲授”的事例

      (一)美国著名学者否定“课堂讲授”的事例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于2003年秋天建立了一个称为“运用技术加强理科学习(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in Science,简称TELS)”的研究中心。[1]该中心的任务是要通过理科课程设计、教师专业培训、评估和信息技术支持等四个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来促进信息技术与理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从而显著提高学生的理科学习成绩,最终达到“运用技术加强理科学习”的目的。[2]到2008年年底,TELS研究项目已吸纳了28所学校的14000多名学生和200多名教师参与试验研究。[3]

      TELS研究项目是美国近年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项目。作为TELS研究项目主持人之一的Jim Slotta教授曾明确指出:“讲授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非常糟糕的模式”,并坦率表示,在他实施TELS试验教学的“整个课程中,教师并没有开展知识讲授”。[4]虽然在TELS研究项目中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且在其用来促进信息技术与理科教学整合的四种措施中还包含“教师专业培训”这一环节,但是在TELS研究项目的试验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只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课堂里来回走动以便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并了解学生是如何从事“探究性学习”与“协作式学习”的;(2)作为一名参与者加入到学生的探究与协作活动中,或作为一名评论者对学生的探究与协作过程进行指导——这种新的交互形式将有利于学生的深层次认知加工和新知识的意义建构;(3)为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供所需的学习环境——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环境正是在这一要求的指引下设计并开发出来的。[5]

      从这三个方面的教师作用不难看出,这正是前述“自主—探究”式教学所主张的: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习资源(包括“学习工具”与“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提供者。显然,这三个方面都没有把教师的“课堂讲授”包括在内。

      (二)日本学者否定“课堂讲授”的事例

      目前日本教育界的基本观点认为,尽管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普及,但其中绝大多数是沿袭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基于“知识传递”的传统教学方式。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移动终端(包括手机、PDA、微型电脑、联网游戏机等)的迅猛发展,预示着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正在出现——由于移动终端体积小,但功能齐全(不仅能用于言语交际、发电子邮件,还能摄像、书写和上网等),如果应用于教育,必将开拓出一个崭新的局面。为适应教育领域的这种发展状况与需求,以西之园晴夫为代表的一批日本学者于2005年前后提出了一种能较充分调动学习者主动性、积极性的全新教学方式——基于“协调自律学习”的教学方式。与这种教学方式相对应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设计框架如下图所示。[6]

      

      学习者主导的教学设计框架图

      从2005年春季的新学期开始,由西之园晴夫率领的研究组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了试验研究。参与试验的学生有276名,被分成44个学习小组开展这一教与学活动。目前这种教学方式在日本已经颇有影响。

      基于“协调自律学习”的教学方式,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心像”。所谓“心像”,也称“心理表征”,是指认知主体在大脑中再现客观事物的性质、结构或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方式。在实现“协调自律学习”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大脑中尽快形成关于当前教学内容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正确“心理表征”,也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快实现对当前教学内容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以及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的理解与掌握,应当遵循下面四个操作步骤:第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当前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概念,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第二,由学生各自去搜集和解决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然后进行认真思考并在小组中各抒己见进行充分讨论;第三,在认真思考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关于解决该问题的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并在小组内发表(形成正确“心理表征”);第四,每一名学生各自完成一份学习报告,对上述学习过程及收获体会进行总结。[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