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12)06-0013-08 2012年民进党的党主席选举和最高领导层的权力分配,说明派系政治仍然是观察党内权力运作的重要视角。民进党一向有“派系共治”的传统。从党外时期“公政会”和“编联会”的对立,建党初期“美丽岛系”和“新潮流系”(简称“新系”)的并存,20世纪90年代期间“正义连线”、“福利国连线”和“台独联盟”等新派系的出现,到2006年派系在名义上的解散,党内派系运作的意识形态色彩和组织强度有所下降,出现了由原则型和利益型的“强组织”派系,向侍从型的“弱组织”派系转化的迹象。[1]419-428,[2]339-358与此相伴随的是,派系数目趋于多元化,派系政治从显性运作转向半公开运作。 纵观民进党派系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到选举制度的作用。民进党“中执委”、“中常委”选举以及过去“立委”选举所采取的多名选区单记不可让渡投票制,对党内派系多元化提供了制度性诱因。2008年台湾“立法院”选举制度的改革和近年民进党完全以民调决定提名人选的制度,是否将导致民进党派系政治的变化,是本文的关注焦点。本文首先分析民进党高层领导机构中的派系分野及其变化趋势,继而考察民进党籍“立委”的派系分布和演化,最后从选举制度解析民进党内派系运作的原因,推论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民进党领导层中的派系变化 民进党领导层由“中央执行委员会”(“中执会)”和“中央常务执行委员会”(“中常会”)构成,涵盖不同派系的人士,在合议制的决策精神下,实行“派系共治”。早在建党之初,该党领导层就存在“新系”、“美丽岛系”、“康(宁祥)系”、“前进系”和中间派系的多元并立局面。在1988年到1991年期间,一度形成“新系”和“美丽岛系”平分“中执会”和“中常会”席位的二元格局。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台独联盟”、“福利国连线”和“正义连线”的产生,党内再次出现多元共治局面。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丽岛系”分裂为“新世纪”和“新动力”两个派系。在陈水扁第一任期,“福利国连线”和“正义连线”占据了“中常会”和“中执会”的过半席位,出身“福利国连线”的张俊雄和与“正义连线”结盟的游锡堃先后出任“行政院长”,“新系”大佬邱义仁和吴乃仁分别出任“行政院秘书长”和民进党秘书长。在陈水扁第二届任期内,党内派系重组,从“福利国”分化出“苏(苏贞昌)系”、“谢系”和“公妈派”,“新世纪”和部分“新动力”成员重组为“绿色友谊连线”,并一度出现“新苏连”(由“新系”、“苏系”和“绿色友谊连线”构成)和其它派系分庭抗礼的局面。[3]63在2006年“中常委”和“中执委”选举中,“新苏连”获得5席“中常委”,15席“中执委”和6席“中评委”,剩余的席位为其它派系所瓜分。[4]在该届党员代表大会上,民进党决定解散派系,其后,各派系的活动受到一定制约,由强组织走向弱组织。例如,以原则型派系为特征的“新系”,出现了“北流”(北部“新潮流”)和“南流”(南部“新潮流”)之分,派系组织有所弱化。在2008年选前党内初选过程中,谢长廷在“正义连线”出身的叶菊兰等人的支持下,击败与“新系”结盟的苏贞昌,代表民进党参加2008年“总统”大选。 2008年后,民进党内派系重新分化组合。从民进党第十三届(2008)、第十四届(2010)和第十五届(2012)的“中执委”和“中常委”选举,可以看出“扁系”的实力急剧下降。在2008年第十三届“全代会”上,该派系尚有7席“中执委”和2席“中常委”,在2010年十四届“全代会”选举中,只剩下3席“中执委”和1席“中常委”。当选“中常委”的余政宪,与原“扁系”成员的关系疏离,在大高雄市长选举中支持“泛新系”的陈菊(“菊系”),实行派系结盟。①另外2名属于原“扁系”的“中执委”,许志杰支持余政宪;陈其迈支持谢长廷参选“中常委”。陈水扁刻意支持的原“中常委”许添财在台南市长提名争夺战败于“新系”的赖清德后,未能替该派系占据“中常委”的席位,只能谋求赖清德所遗留下来的“立委”遗缺。在2012年“中执委”和“中常委”选举中,原“扁系”成员纷纷与其它派系结盟,除了邱莉莉、陈亭妃和邱议莹早已分别转入“谢系”、“游系”和“菊系”外,王定宇和蔡易余均选择支持“谢系”的“中常委”人选。 “苏系”的实力近年明显增长。在2008年高层选举中,“苏系”仅获得2席“中执委”(不包括由“新系”派出支持苏贞昌的林锡耀)和1席“中常委”,但在两年后,一举拿下6席“中执委”,在“中常委”的投票中,有两人入围,只是因为张宏陆将自己的席位礼让给陈明文,“苏系”才只保有1席“中常委”。苏贞昌在“五都”选举中,出于在新北市输不起和在台北市“开疆辟土”的个人盘算,抢选台北市长,打破了党内由蔡英文、苏贞昌和谢长廷分别参选台北市、新北市和大台中的原定计划。苏贞昌在台北市的选前气势,有助于其与“绿色友谊连线”等派系换票,获得14届“中执会”的6个席位。2012年苏贞昌当选党主席后,放低身段,与各派系广泛结盟(包括在“中执委”选举中,对“谢系”挹注部分党代表票,使其多获得1席),在2012年党内选举中,“苏系”获得4席“中执委”和1席“中常委”。 “新系”维持了党内最大派系的地位。在2008年“全代会”上,“新系”获得9席“中执委”和2席“中常委”,同时支持陈明文当选“中常委”。在2010年“全代会”上获得7席“中执委”和3席“中常委”。在2012年“全代会”上,“新系”凭借6席“中执委”和策略性投票,再次获得3席“中常委”。“新系”大佬洪其昌认为,民进党内除了“新系”重视理念和人才培养外,其它派系都只是人员的简单组合,不算严格意义的派系。②在民进党执政的6个县市和都市中,“新系”占据4个(分别为高雄市、台南市、屏东县和宜兰县)。不过“新系”出身的县市长往往必须与党内其它派系合作,所谓“菊系”、“赖(清德)系”说法的先后出现,就反映了派系运作方式的微妙变化。在党内权力斗争中,“新系”对于蔡、苏之争维持中立立场,由该系成员自行决定“挺蔡”还是“挺苏”,固然含有两面下注的策略性考虑,但也反映了该派系的凝聚力有所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