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认同的过程

——双管双向互动模式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孔立,厦门大学 台湾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5 陈孔立,男,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台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85工程”台湾研究创新基地成员。

原文出处:
台湾研究集刊

内容提要:

两岸之间存在互相认同的可能性,学术界已在探讨走向认同的途径,难点在于如何培养互相认同的意愿问题。为此,本文试图借鉴“集体记忆”、“共有观念”和“积极区分”三个概念来解决这一难题,从而提出“双管双向互动模式”,用以描述两岸认同的过程,希望能够引发进一步的讨论。


期刊代号:D424
分类名称:台、港、澳研究
复印期号:2013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590(2012)05-0010-07

      经过两岸学者的研究,认为两岸之间走向认同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并且运用“群际接触”与建构主义理论试图寻求走向认同的途径。但是,两岸的实践已经证明,“群际接触”不必然导致相互认同,而建构主义理论则需要解决如何培养互相认同的意愿问题,因此有些学者已经开始从“集体记忆”、“共同价值”这些关键性概念展开论述。本文准备在现有讨论的基础上,从理论与方法角度而不是从具体做法上探讨两岸认同的过程。

      大陆著名学者俞可平指出,在学术研究方面必须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既使文化建设和学术研究扎根于我国特殊的土壤,同时又不背离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和普遍原理”。①著名历史学家黄宗智指出,“在学术研究中,理论概念和经验必须相互连接,两者缺一不可,好比左右双手并用”。“可以借助与现有理论的对话来建立自己的新概念,来创建可以验证的新的中层理论概念(区别于不可验证的宏大理论)。更高的境界是借助不同理论传统的交锋点来形成自己研究的问题”。②笔者认为台湾学者比较习惯于运用西方的相关理论研究两岸问题,上述二位的高见,对于两岸关系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目前在研究两岸双重认同的过程中,两岸学者已经运用西方一些相关理论进行探讨,我们就有可能借助这些理论,联系两岸的实际(经验)来建立自己新的概念、理论或模式,为研究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打开新的思路。

      本文重点借助社会心理学的“集体记忆”、社会建构主义的“共有观念”和社会认同论的“积极区分”这三个概念,来讨论两岸之间的认同问题。

      一、“集体记忆”与两岸认同

      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群体对自己共同经历的记忆。有关集体记忆理论值得关注的有以下几个要点:

      1.集体记忆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是由社会群体共同建构出来的。哈布瓦赫指出:“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种社会建构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人们往往“要润饰它们、削减它们或完善它们,乃至赋予它们一种现实所不曾拥有的魅力”。③这说明集体记忆并不等于历史真实,它往往被美化、强化乃至神化,或者被丑化、淡化乃至“失忆”。

      2.每个社会群体都有其集体记忆,社会群体依靠集体记忆得到凝聚和延续。格罗塞指出:“疆域、边界的界定往往能够产生身份认同。获得共同治理、接受共同教育、参与或应对相同的权力中心,单单这一事实便超越了共同归属的表象,产生并强化着一种共同身份的情感。”④这说明集体记忆是形成共同身份和相互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

      3.集体记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重构过去,满足当今的精神需要。哈布瓦赫指出:各个群体往往不断地“重构其过去”,“在重构过去的行动中,这些群体往往同时也将过去歪曲了”。“社会往往要消除可能导致个体彼此分离、群体互相疏远的记忆”。群体会“根据他们的信仰和愿望对这些事件进行重构”。⑤这说明集体记忆的重构是正常的,出现与事实不尽相符的情况也是不足为奇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启发:第一,集体记忆具有凝聚共同归属、强化共同身份、形成群体认同的功能。“集体记忆在一个集体,特别是民族集体,回溯性的身份认同中起到了持久的作用”,⑥所以集体记忆在建构认同方面是一个重要因素,必须给予关注。但也应当看到它并不是唯一的重要因素,因为认同的产生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第二,既然集体记忆是可以建构的,那么就有可能在更大的“疆域”范围内建构新的集体记忆,而不只是局限在某一个地区。格罗塞也说:“随着时光流逝,所有的身份都可以改变,特别是当身份是集体性的时候,特别是当身份是根据由类别和群体来界定的时候。”⑦因此,在两岸之间共同建构新的集体记忆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身份认同是可以改变的。第三,既然集体记忆可以在“满足当今的精神需要”之下建构,那么两岸的集体记忆就应当在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建构。

      两岸在历史上本来存在密切的关系,两岸人民本来存在许多共同的历史记忆,但是由于两岸曾经有过不同的经历,特别是日本统治台湾50年以及此后几十年的两岸隔绝,因而出现了一些不同的集体记忆,这也是事实。如何面对这段历史、如何看待两岸不同的集体记忆,在两岸之间发生一些分歧也是难免的,但它却对当今的两岸关系,特别是在互相认同方面发生相当大的影响。总的来说,大陆方面较多地强调两岸之间共同性与密切关系,而台湾方面却强调两岸的差异性,并淡化两岸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关这个问题,笔者已有专文讨论,请参阅。⑧

      这里要讨论的是,如何面对两岸的集体记忆问题,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是努力消除错误的集体记忆。由于两岸之间有些集体记忆是已经“被重构”或“被失忆”的,因而双方都会指责对方不符合历史真实、歪曲历史甚至篡改历史。所以,应当鼓励两岸历史学界开展交流,通过认真的研究,澄清一些被有意歪曲的历史记忆,这对于纠正错误的观点,消除双重认同的障碍,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当然,纠正错误的集体记忆需要两岸双方的互动,因为错误的集体记忆不是只存在于一方而另一方却不存在,强调共同性与夸大差异性都必然导致错误的集体记忆。由于多年来两岸各自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建构了不同的集体记忆,这些差异不可能单纯依靠历史研究、历史教育来解决。台湾学者杨开煌提出两岸要“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全面相互开放”,⑨从正面教育着手促进双方民众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这是一项推动两岸双重认同的重要工作,任重道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