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12)06-0005-08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指出: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是科学发展观在党建领域的必然要求,也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推进的一个重大命题。对于这一命题的研究和探讨,首先要解决本体论的问题,对“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概念本身进行辨析。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释义:概念建构 从语词上看,党的建设科学化,包含“科学”、“科学化”和“党的建设科学化”三个层次的分析性内容。因此,要准确把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本质内涵,就必须先澄清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化”。 一提到科学,很多人就以为科学指的就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即“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当然是重要的科学,但科学并不只是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思维科学等。从纯粹研究的角度看,“党的建设”属于政党研究和政治发展研究的一个子领域,就学科而言属于政治学的范畴,而政治学又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因而“党的建设”本身就是“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么,什么是“科学”呢?简单说,科学就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知识,具有客观性、理论性、验证性、系统性、发展性等特点。而所谓“科学化”,就是使某种事物符合科学原理,或者说是科学原理转化为人类实践的过程和状态。有鉴于此,“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使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规律,是把有关政党的科学原理外化于中国共产党建设实践的态势和进程。 上述对于“科学”的理解,是从严格的“科学学”的观点出发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从“泛化”的意义上使用“科学”这一名词。在中国,一些意识形态上的价值和信念,例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虽然还没有得到验证或者无法加以验证,但人们通常也称之为“科学”。国际上通常把这类知识体系称作“规范性理论”(prescriptive or normative theory),涉及社会理想、发展蓝图、行动准则、制度设计等系统的理论学说,与“经验性理论”(empirical theory)相对应。与经验性理论可以加以验证(证实或证伪)不同,规范性理论一般难以验证或根本无法验证,但却可以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事业并说服他人一起去追求这一事业。[2]诸如人民主权、自由、平等、博爱等,就基本属于这种规范性理论。从政治学的角度看,规范性理论与经验性理论的分野,也可以说是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和政治科学(political science)的分野。狭义上说,只有政治科学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但广义上说,无论政治科学还是政治哲学,都属于科学的范畴,都是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人民主权理论自诞生以来,从来没有得到过验证也很难加以验证,从前面严格的“科学”标准去衡量,它似乎不能算作是“科学”;但是作为一种系统的思想学说,人民主权理论指导了人类的政治实践并催生出现实的民主政体,使人类政治文明翻开了新的一页,难道说这不是一种科学理论吗?绝对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会把这种规范性理论视为“科学”。 就“党的建设科学化”而言,其中的“科学”内涵广义上应当包括上述所有层面的内容,在狭义上则主要是指那种客观的、可验证的、普适的知识体系。有些理念、制度和方法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是可行的、合理的或被认可的,但在另外的时空条件下就不可行、不合理或不被认可,这是不是科学往往是有争论的。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观之,有些思想和行为在过去被认为是异端邪说,但后来逐步被普遍接受甚至成为一种普适的理论和价值,如“日心说”、“主权在民”、“市场经济”,等等;相反,有些思想和行为曾经盛极一时,但后来却被人类所抛弃,因为它们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性和规律性,也就是说不科学。在我国,这类事例也很多,以前许多被奉若神明的东西,现在已时过境迁了。科学的发展之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表现出不断地重复、延伸和深入,以一种螺旋形的交互式的多元化的发展形态和不断延续与派生、不断淘汰与新生的发展方式,被人们感知和把握。 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科学化,应该是上述狭义与广义层面内涵的统一。因为中国共产党是立足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既具有政党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思想理论体系既需要实践加以检验并逐步形成普遍的真理,同时也需要规范性的理论对广大党员和干部的实践进行指导,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就是这种理论的典型。因此,“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涵义,应在坚持政党建设科学化一般理论、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符合自身特征的矛盾规定性。 党的建设科学化,本质上是要求党的活动符合政党活动的规律。这里的规律,既包括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特殊规律,也包括作为一般政党的普遍规律,因此党建科学化既需要立足于中国国情,也需要具有世界眼光。中国共产党首先是作为政党而存在的,具有政党的一般属性,以取得政权为目标,具有组织政府、利益综合、政治社会化、政治录用、政治动员等政党的一般功能,同时也具有政党的一般性组织结构。如果忽视政党的一般规律,过于强调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性,就不利于党的建设科学化,就容易把自己的经验神圣化,固步自封,难以有改革创新精神,难以借鉴其他政党的宝贵经验。世界上政党的发生、发展,具有几百年的历史,在党的建设方面有一些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同样,如果只强调一般性,忽视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性,盲目照搬国外的政党模式和制度,就会偏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所坚决反对的。总之,认识和运用党的建设的规律,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必须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