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公窟的美学断想

作 者:

作者简介:
苏东黎,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 壁画保护修复中心,河南 洛阳 471000 苏东黎(1970-),女,河南洛阳人,馆员,主要从事壁画保护及修复研究。

原文出处: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在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中,皇甫公窟是中型洞窟中唯一标有绝对纪年、保存比较完好的典型洞窟。皇甫公窟的造像内容丰富,造像艺术充溢着对称、照应格局,具有“奇”“正”和多样统一的美学特征。皇甫公窟运用象征手法以示人即是神,神是人的化身,以达到“拜天子就是礼佛”的效果。如此利用佛教为政权服务,以消散人们对社会不平事理的怨恨和不满,皇甫公窟的美学功用与价值由此可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035(2013)02-0005-05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中(公元五世纪末至八世纪中叶间,即中国北魏太和十七年至唐天宝十五年)最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堪为中国石窟艺术早期后段和中期的光辉典范。龙门石窟以北魏和唐代造像具有当时艺术的顶峰及匠心独具、不可复制的皇家风范,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

      在龙门石窟2345个窟龛中,皇甫公窟是其中的一个中型洞窟[1](卷一)。它是北魏晚期有计划开凿、一次完工,在龙门石窟中型洞窟中唯一标有绝对纪年、保存比较完好的典型洞窟。皇甫公窟在窟型构造、造像布局和装饰艺术方面体现了艺术家高度完美的匠心。因此,我们不妨从美学角度对该窟进行剖析与研究。

      一、洞窟概况

      皇甫公窟(俗称石窟寺编号1609)位于龙门石窟西山偏南的古阳洞上方、火烧洞以南的悬崖峭壁上,距地面高约12.5米,窟门朝东。在该窟的外面窟门南侧,就崖壁凿出一通高2.53米、宽0.87米的长方形造窟大碑,碑首正中镌刻篆书“太尉公皇甫公石窟碑”9个大字,惜碑文大多不可辨识,唯末尾尚可依稀辨认者有“大魏孝昌三年岁次丁未九月十九日……”云云。由此可知,该窟为太尉公皇甫公出资营造,故名皇甫公窟。时间在公元527年。

      关于碑额所刻的“太尉公皇甫公”,与《北史·外戚传·胡国珍传》相验可知,他是北魏孝明帝时的权臣、赃官皇甫度。

      皇甫公窟仿佛一座皇宫或寺庙的殿堂,雕刻和装饰极其豪华。

      首先,就窟外立面(图1)而言,窟檐凿出仿木结构的屋顶雕饰,前坡雕出圆筒状的瓦垄,其下有枋檩承托的檐椽13根。檐椽下为尖拱门楣,门楣下有拱梁承托,拱梁两端雕有回首顾盼、口中衔忍冬叶的龙头。门楣内浮雕七身坐佛,佛名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舍牟尼佛和迦叶佛,再加上释迦牟尼合为七佛。

      

      图1 窟外立面简图

      在门楣上方两侧,对称雕出两身伎乐飞天。化生童子,一个欢乐飞动的场面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窟门南北两侧,各雕一束腰莲花倚柱,形状颇为别致。门柱两侧又各雕一位力士,其高2.04米。力士姿态威武,蹙眉怒目,确有一种大无畏神态。

      进入洞内,其地面、窟顶、四壁无不错落有序地雕刻着佛龛、坐佛、千佛、菩萨、伎乐、罗汉、供养人、狮子及各种图案花纹(图2)。洞窟高4.50米,宽7.25米,深6.30米。为穹窿顶,整个洞窟平面作马蹄形。

      

      图2 洞内造型简图

      窟顶正中为一朵大莲花,莲花南北萦绕着六身伎乐飞天,在欢快地演奏。它与地面上似锦毯一般由莲花组成的图案上下映衬。

      洞窟正壁前1米的高坛上,有一通壁大龛,进深约1.30米,龛内高坛之上以主尊坐佛为中心,左右两侧配置二弟子和二菩萨像,再两侧与南北两壁相接处,还各雕一半结跏坐菩萨(图3)。

      

      图3 洞内西壁造型简图

      上图中这七尊大像,排列俨然有序,主尊坐佛体量最大,最为突出;六尊弟子与菩萨的单个体量,仅是大佛的三分之一,显然处于衬托地位,且高低不一,有坐有立,姿态各异。主尊释迦牟尼,高3.18米,左手镌为六指,想必有特定的用意。

      坐佛身后的项光与背光,在正壁上用浮雕技法雕出。项光为圆形,背光为舟形。

      在正壁七尊通壁大龛下坛基正面两侧,各雕一蹲坐式的狮子,其硕大的尾巴呈伞状刻于坛基的壁面上。在坛基二狮子以外南北还雕有小龛。北侧刻两个造像龛,一盈拱龛。南侧为一宝盖龛。这些既丰富了造像题材和内容,又装饰美化了坛基的壁面,使整个正壁大龛更为统一完美。

      北壁中部凿一圆拱形大龛,高1.64米,宽2.28米,深1.26米。龛内造像六尊。龛的楣拱上浮雕有七佛,龛楣以外两侧雕有千佛,龛外东西两侧尚有供养菩萨立像各一身,像高1.76米。

      再看南壁,佛龛雕饰和造像内容均与北壁迥异。南壁中部凿一曲拱垂幔大龛,其西侧刻一排宽窄大小不一的小龛,其东侧刻有化生童子、供养菩萨、云气、忍冬纹等。整个壁面层层叠叠,纷繁而不紊乱。

      就其中部大龛而言,在位置上显然与北壁大龛对应。龛楣内刻五尊结跏趺坐佛,坐佛间刻有弟子或菩萨立像六身。龛楣两侧刻化生童子。龛楣两端刻供养比丘,唯见西端为五身。在龛楣东西两侧的上方,分别雕出维摩、文殊问疾故事。

      圆拱大龛内雕刻造像一组。主尊菩萨结跏趺坐于正中的覆莲座上,通高1.68米。菩萨头两侧有宝缯四条,下着长裙,腰间束带,帔巾垂至腹前交叉穿璧。二弟子立于菩萨两侧,惜大部已残毁。另有二菩萨分别立龛外两侧的两立柱之间,头部已残失,唯见华丽的服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