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风景如画”的意识形态维度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晓辉(1978-),男,陕西千阳人,南京大学文学院在职博士生,江苏 南京 210093,西北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美学,陕西 西安 710127

原文出处: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风景如画”是一个人为生产的概念。它已涉及园艺、绘画、文学、戏剧布景等诸多领域,有一个从概念到艺术实践、现实体验,再到艺术实践的过程。“如画”既受市场经济活动的影响,又是带有政治意味的“如画”运动所致,更是“如画”理论家将其作为“时尚”予以制造,并为其立法的结果。“如画”在理论和实践的拓展充分揭橥了“风景如画”的意识形态本质。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1X(2013)01-0080-06

      “如画”(The Picturesque),也可称之为“风景如画”①[1]。从这一命题本身来讲,它至少隐含了以下几层意思:(1)“如画”凸显了针对自然风景的审美活动。根据黑格尔的判断,艺术是美的主要承载形式。绘画是艺术品的典型代表,说某物像画,无疑是说某物像艺术品,是美的。断定一件事物是否是美的需要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客体本身,通过完形、内模仿、移情,获得形象直觉或直觉形象,最终主客同构,完成审美活动。(2)“如画”表明一种审美价值判断。“风景如画”最普通的意思是风景像画一样美,风景是适合入画的。以画作为评判风景优劣的标准显然是说,在自然与艺术之间,艺术要高于自然,艺术美要高于自然美。(3)“如画”表明了西方以形式为美的审美传统。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西方人形成了一种以形式为标准评价艺术美的传统。在西方人看来,一幅画之所以被称为是美的,就在于它有画的形式,如色彩、线条、构图、比例的和谐等要素。形式和谐是艺术家的首要追求。(4)“如画”体现了该美学命题的复杂性。“风景如画”中的“风景”在英文中是landscape,但该词既指天然的、没有人为痕迹的自然景色,又指人为创造、摹仿的自然景观。对风景的不同理解会导致截然相反的结论。

      当然,以上仅是从美学角度解读该命题,姑且不论。事实上,该命题还包含了很多其他的困惑,诸如“如画”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为什么提出?为何形成了一个艺术运动?谁促成了如画运动?为何还会拓展到其他领域等等。综观这些假设,都涉及了意识形态的问题。而对意识形态来讲,一切理论都是由历史中具有话语权的少数人生产出来的。因此,本文选择“风景如画”的意识形态维度予以分析,通过历时的讨论“如画”概念的产生过程以揭橥政治意识形态因素,又通过共时的分析如画理论家的争论,力图寻找如画概念被艺术家刻意生产的清晰轨迹。

      “风景如画”概念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脉络,对其讨论要追溯风景画产生的背景。理查德·佩恩·奈特等理论家认为,如果看到一处自然像自己曾见过的一幅画,这就叫“风景如画”。不过,根据贡布里希的考察,现代意义的风景画首先是由一些非一流画家提出了概念,“风景画”一名初用于个别的绘画作品是在威尼斯,是由马尔克·安东尼奥·米歇尔第一次在笔记中大量使用该词而产生的,莱奥纳尔多最早并先于第一幅风景画作品而发展出其完美的理论,而乔维奥可能是最早通过绘画的真正作品对风景画做出详细描述的艺术家,而且他认为风景画家的地位低下,只有花果画家地位低于风景画家。到文艺复兴时期,风景画确实存在于北方写实主义绘画(佛兰德斯画)中。众所周知,西方早期绘画是以宗教画、历史画和人物画为主。“古人只是把风景视为其它作品的仆人,他们用零碎的风景填满人物及情节之间的空白处,或空白角落,以此来说明或布置他们的历史画,此外并未对它加以别的考虑和利用……”[2]44也就是说,早期以风景入画只是艺术家们一种无意中弥补作品空白的方式之一,没有更复杂的意义。16世纪中叶以后,风景画成了绘画和印刷品公认的题材,而且纯风景画是交易中的常备货物。交易风景画变成生活和商业活动中的惯例。贡布里希就发现,“风景画的产生与文艺复兴时期收藏艺术品的市场行为有关”。收藏市场的经济行为促发了风景画的生产实践,商品交易最终使之成为惯例,它是被长期的社会经济行为生产出来的。风景画的生产有力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正是因为风景画逐渐成为绘画中的一种主要形式,艺术家才开始刻意关注自然风景,以“如画”作为标准衡量所关照的自然对象,感受、体验自然的魅力。贡布里希最后得出结论:“说到底,十六世纪的风景画不是‘景色’,绝大多数只是各种特征的堆积;它们是概念化的,而不是视觉化的。……如果帕蒂尼尔真的在画中再现了与迪南景色相似的风景,如果布吕格尔真的觉得阿尔卑斯山给人以灵感,那是因为他们的艺术传统为他们准备好了现成的对于陡峭、独立的岩石的视觉符号,使他们有可能选择出并欣赏大自然的这种形式。……如此看来,发现阿尔卑斯山的风景,同样是在绘有山岳全景的印刷品及绘画普及之后,而不是之前。……虽然通常的提法是,风景画发展的最基本的动机是再现‘世界的发现’,我们还是很想把这个公式颠倒一下,声明风景画先于对风景的‘感觉’。……这是一个从艺术理论到艺术实践,到艺术感觉的具有‘演绎’趋势的运动,……这种理论提供了一种语言的句法,没有它,思想就无法表达。”[3]150-8从贡布里希的讨论中不难断定:(1)风景画的理论先于其实践,它所形成的“语言的句法”成为风景画创作的指导,而风景画的实践先于人们刻意的对“世界的发现”,即对自然风景如画性的欣赏和体验,风景画经过了一个从概念先行到艺术实践到艺术感知的运动,一个由“概念化”到“视觉化”再到“心灵化”的过程。(2)从其形成背景来看,风景画的出现是一个无意识的“填补空白”的偶然举动,逐渐才有人们内在审美的需求。它能使人内心感到喜悦,但更体现为一种市场行为。“如画”是社会经济中的市场行为产生的结果,是意识形态的产物。这一点在马尔科姆·安德鲁斯的讨论中得到印证,安德鲁斯说:“这一点是明了简单的,像风景绘画这样一门缺乏传统性主题作为框架的艺术样式,它需要某种先期存在的模式,只有在该模式中,画家才可以在其中肆意置入自己新的构想,那些在绘画中最初偶然被拿来作为表达方式的模式,逐步地结晶为某些人们所熟悉的绘画氛围和情调,并可以被画家按照意愿来运用和操作。”[4]50安德鲁斯所谓的“先期存在的模式”和贡布里希的“语言的句法”类似,无疑是一种理论框架的建构,而他所描述的过程也与贡布里希的结论殊途同归。

      从上文对风景画的讨论中不难发现,对于“风景如画”这一命题来讲,并不是先有对自然的体验,才有风景画及其理论,而是先有风景画的概念以及对自然的分类,才有对自然的体验,才有对风景画更加多样化的讨论。这一概念的生成是意识形态制度化的产物,是艺术家们人为制造的有力表征。

      工业革命是另一个塑造“风景如画”理论的重大社会背景。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产生了正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从工业革命的正面作用讲,工业革命以机器代替手工生产,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无限欲望,也为世俗的人生享乐生产了丰富的现代物质财富。同时,其殖民扩张势头迅猛。正是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统治者让大量的画家随军或商船出行,勾画殖民者所到地的“地形图”,以方便他们掠夺之用。这种地形图以准确写实为主,但画家发现图纸的周边太空,所以点缀一些无秩序、无构图的花草树木予以点缀,它构成了风景画的前身,也为“如画”概念的成熟做了铺垫。从其负面结果来讲:

      其一,虽然工业革命生产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这是一个封建制度瓦解,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造成了人的精神失落,物欲横流,道德沦丧,自利之心滋长,原初本性丧失,人类之间逐渐变得不平等,从而在理性启蒙的背景下产生了一种悲观主义的“文明退步论”,号召人们拒斥理性,回归自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卢梭提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认为人们应该对大自然充满无限热爱,并回到原始大自然,回到人的自然本性或称为自然人性,也就是说,要回归人同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回到原始自然中没有欺侮和压榨的自由生活。这个自然既是山川草木、鸟兽鱼虫所构成的自然界,更是指人类自然的生活状态,与人为状态、与实际社会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状态,回到人类所呈现的纯真、质朴的自然人性。因为自然能“给予人的是一种单纯而恒久的境界,……它导人于至高幸福之境。”[5]75显然,卢梭最早警觉到资本主义社会文明对人性的摧残、腐蚀和压榨,所以推崇自然,抵制机器文明,表达一种对产业革命和理性启蒙的不满、反思与批判。他对于“自然”的强调与凸显,唤起人们在思想意识上对自然的聚焦,促生了一股自然主义的浪潮,对“如画”理论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二,在工业革命中,由于机器工业代替手工工业,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而城市化所需的大量土地,都是靠长期的工业掠夺和圈地运动得来,因此乡村土地大量流失,而滋生于乡村的自然景观逐渐消弭。这种消弭悄然演化成一种历史的记忆和普遍的乡愁,形成了“如画”运动的社会情绪,引起人们对自然的观照和遐想。与此同时,由于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效率,社会和个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制造出一些新的阶级。布尔迪厄就坦言“群体(诸如社会阶级)是制造出来的,……今日经由各种指称它的字眼,如‘工人阶级’、‘普罗阶级’、‘工人’、‘工人运动’等,以及经由代表其意志的组织,经由标语、机关、分会、旗帜等,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劳工阶级,是一个有充分根据的历史人造物。[6]299-300工业革命后,社会分化,除了无产阶级(失地农民和城市无产者)和工业资产阶级(资本家)外,还制造出大量的中产阶级,包括城市的工业中产阶级,更包括农村的新兴乡绅。“如画”就是作家、艺术家、乡绅威廉·吉尔平牧师于1768年首次明确提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