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城市美学:拱廊计划与梧州骑楼的空间理论阐释

作 者:

作者简介:
段祥贵,梧州学院中文系讲师;麦永雄,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
南方文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德国美学家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著名的“拱廊计划”围绕着19世纪资本主义时代的城市化进程,描述了西方现代都市巴黎的历史遗迹、咖啡馆、拱廊街、林荫大道、商品展览馆以及穿梭于人群中的闲逛者、拾荒者、妓女等城市日常生活意象,带给人们一种偶然、新奇、震惊、转瞬即逝的审美现代性的日常生活体验。中国南方(广西)梧州代表性的建筑样式骑楼是近代梧州历史的产物,它盛载着市民的日常生活、情感表达、审美心理等,包含着直觉、体验、审美、社会等诸多意蕴,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南方特有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和时代气息,交集了多元的历史文化,构成一种独特的城市美学空间。由此,本雅明的“拱廊计划”和梧州骑楼提供了一种富于比较美学意义的空间分析的可能性。本文拟从本雅明城市美学思想的角度切入,分别从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视野,并结合当代西方空间理论话语对骑楼这一重要文化现象进行空间理论阐释。力图从创造性的学术视野,将当代西方空间理论话语与中国审美经验结合起来,促进新时期西方文论中国化的理论建设。

      一、前现代视野:梧州骑楼简史与多元交叠空间的生成

      本雅明的城市美学思想有助于我们审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必然要经过比较漫长的时间,并且难以避免地带有不同文明的特色。“拱廊计划”(the Arcades Project)集中了本雅明对19世纪资本主义灯红酒绿之都巴黎的探讨,是一项经济文化活动与城市社会空间的关系伟大计划①。在空间建筑维度,拱廊街与骑楼类似,都是城市美学的艺术典型结构。但是两者在建筑材料上不同,“拱廊街”以工业生产的玻璃和金属结合,而梧州骑楼采用中国传统的砖木结构。在文明内蕴的意义上,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内核促成了欧美形成了工业文明、商业文明、耗弃型文明的传统,近代资本主义扩张展示了一种冷酷的城市化或谓“金属文明”的发展轨迹,因此本雅明的“拱廊计划”以现代性审美体验为特色,隐含着悒郁的怀旧情绪与批判美学意味。在某种意义上,梧州骑楼建筑则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天人合一的“砖木文明”的特征,具有丰赡的社会历史蕴涵。

      梧州骑楼建筑是近代梧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较为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辞海》中对“骑楼”的解释为“南方多雨炎热地区临街楼房的一种建筑形式。将下层部分做成柱廊或人行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经商,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道上,故曰‘骑楼’”。骑楼建筑是结合南方潮湿多雨及多洪易涝的气候特点而设计建造,一般为三四层楼房,底层商铺门面向内缩入二至三米让出来作为人行走廊——亦叫“骑楼底人行道”,这样既可以替行人遮阳挡雨,又可以为商铺营造舒适环境;楼房二层一般设有水门,是为备洪水浸街时楼上方便出入用的,可以在水门放下一把竹梯,从竹梯上下搭艇,也可以在水门放下竹篮向沿街巡游的售货小艇购买米、油、蔬菜、火油、电池等生活必需品。临街砖柱上镶嵌铁环高低各一只,亦为备拴泊船艇系缆绳用的,这些都是因为梧州地处三江水口,几乎年年有几次洪水淹街的特殊需要。1897年开埠后,梧州成为广西的商业中心。20世纪20年代,梧州商埠局拆古城墙、拓宽街道,原来的坊式房逐渐被骑楼取代,在河东老城区留下连绵成片的骑楼群。二十二条原汁原味骑楼长街上,五百六十座中西文化水乳交融的传奇建筑,荟萃中外经典设计的骑楼。骑楼街士贾云集,最风光时街上有大小商号一千五百多家,造就了上万富商,人称“千年岭南重镇,百年两广商埠”。从梧州骑楼的外观上,可以看到当时许多有代表性的中国建筑语言,如花窗、砖雕、牌坊等。梧州的骑楼普遍在二楼外墙有一铁环和水门,这是梧州水都的标志。过去,洪水上街时,市民并不惊慌。水到门口,垫几块砖,继续做生意、打牌、摸麻将。水到二楼时,市民将船系在楼柱上的铁环,从窗口或水门上下船进出②。骑楼建筑作为近代开埠的产物,带有浓厚的商埠文化,骑楼建筑街街相连,连绵成片,是梧州商业贸易极为繁华的一个缩影。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全球化、城市化进程和旅游休闲文化的推进,2002年,梧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骑楼城进行了旧城改造。改造后的骑楼城面貌基本保持了骑楼建筑的传统特色,同时也突出了时代特色,带来城市新面貌。漫步梧州骑楼,我们既能产生一种强烈的历史怀旧情绪,又能感受到全球化语境中日新月异的城市化、现代化、乃至后现代的进程。

      梧州骑楼交叠着多元社会文化空间——历史空间、记忆空间、现实空间、情感空间、虚拟空间、文化艺术空间、休闲旅游空间、商品消费空间……在此汇聚。我们在梧州骑楼里可以发现前现代的生活方式或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长期以来,梧州骑楼既是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梧州经济、技术和文化状态的历史记录。在梧州骑楼里可以发现骑楼雕塑小品、商店老招牌、老银号、戏院旧址、旅馆、货栈、裁缝店、鞋店、茶楼、小食店等城市空间景象。骑楼街道中悠闲的纳凉品茶、下棋玩牌、嬉笑玩耍、休闲购物、节庆时舞龙舞狮、骑楼城文化节以及各种节日嘉年华活动等,无不与梧州市民的传统生活密切相关,这里是居民聊天、纳凉、交换信息、娱乐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在当代梧州骑楼街区寻找到历史上的康有为、孙中山、胡适之、马君武及柳亚子等先辈的足迹,可以发现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店及专营石印线装书的书店旧址……

      如果说本雅明笔下的拱廊具有一副冷冰冰的资本主义面孔的话,那么梧州骑楼的空间更充满着日常生活中浓郁的人情味。骑楼空间具有人性尺度,适宜步行逛街,商家与顾客的温馨感、邻里感,顾客接近商品货样的信任感、零距离感,而且使人产生一种内聚、安定的感觉,因而大大适应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丰富性。骑楼城储存了记忆的丰富的“流逝空间”,构成了当代市民一个梦幻与现实交会的图景。骑楼城里常见的建筑、雕塑、老字号店铺名、戏院旧址、历史古迹和骑楼长廊等无不勾起老梧州人深深的历史回忆,呈现出一道道独特的城市“怀旧”风景,成为市民欣赏、玩味、缅怀与陶醉的对象,易于引发市民怀旧的情绪。我们可以在梧州骑楼街道的细小琐碎的景象中看到梧州历史文化的真实缩影,看到了被现代城市景观储藏起来的世代梦想。站立在梧州骑楼里的九座现代雕塑,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日常生活往事,传统商铺使用的电子网络,演绎着古代与现代的对话。

      二、现代视野:拱廊计划与梧州骑楼的比较美学阐释

      本雅明曾以多种方式书写过欧洲不同城市,勾勒过意大利那不勒斯(1924)、莫斯科(1927)、马赛(1928)等,其中写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单行道》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那时他对马克思主义与超现实主义颇感兴趣,并由此提出的“拱廊计划”以专门研究“19世纪的首都——巴黎”,继而一系列相关论文被译成《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旨在采用蒙太奇的手法探讨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笔下的城市化与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关系”③。本雅明的拱廊街是资本主义奢华工业的新发明,“它们用玻璃做顶,地面铺的是大理石,这些大理石过道通向整个一大批建筑群……通道两侧尽是些最高雅豪华的商店,灯光从上面照射下来,因此可以说,这样的拱廊街是一座小型城市,一个微型世界。”④拱廊计划是建立在商业建筑和城市空间关系的基础上的。现代资本主义在空间上最根本的区分在于对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严格划分,这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空间政治学基础。拱廊街是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过渡地带。拱廊街空间景象、瞬间变化的经验、碎片经验、商品经验、交通、街道和人群经验等构成了19世纪巴黎的独特城市空间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