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3)01-0012-06 一、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与《手稿》①美学研究的理论开端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中,关于《手稿》的美学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很多重要的历史阶段,《手稿》中的美学思想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提供了最持久的美学启发。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最早关注《手稿》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美学大讨论”虽然并非专门研究《手稿》美学,但关于《手稿》美学思想的理解与阐发占据了重要的内容,《手稿》美学研究也是慢慢从这场美学辩论中凸显出来的。在《美学大讨论》的关键阶段,1956年,李泽厚在《哲学研究》第5期发表了《论美感、美和艺术(研究提纲)》一文。在文章中,李泽厚提出:“从很早起,很多旧唯物主义美学就把美看作一种客观物质的属性,他们认为这种属性,正如物质自身一样,可以脱离人类而独立存在。这就是说,没有人类或在人类之前,美就客观存在着,存在于客观物质世界中。这样,美当然就完全在自然物质本身,是物质的自然属性,于是很多人就在自然物体中去寻找探求美的标准。于是‘黄金分割’啦,形态的均衡统一啦,实验美学啦……就都出来了。”[1]他认为,这种形而上学旧唯物主义在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有它的功劳和进步作用,但也很明显地暴露了形而上学哲学唯物主义的一切弱点和缺陷,不能圆满解释复杂的美的本质问题。为此,他批判朱光潜走向了“‘心借物以表现情趣’的泥沼里”,并提出蔡仪的《新美学》就是形而上学旧唯物主义的代表。[1]为了说明他的观点,他引述了《手稿》中的“人化的自然”的思想,提出:“美不是物的自然属性,而是物的社会属性。美是社会生活中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现实的存在。”[1] 李泽厚的《论美感、美和艺术(研究提纲)》虽然是一篇批判文章,但也是一篇跨度和容量都比较大的理论研究文献,包括美感的矛盾二重性、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美与生活、艺术批评的美学准则等重要的问题。随后,李泽厚又发表了《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人民日报》1957年1月9日)、《关于当前美学问题的争论——再论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学术月刊》1957年第10期),继续深化他此前的批评意见,同时对《手稿》中的美感的历史性、自然与自然的对象化等问题非常重视。李泽厚对《手稿》美学思想的阐发不但对他美学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中国《手稿》美学思想研究具有开拓性的理论贡献。他主要是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待《手稿》的,取的主要是《手稿》中的“自然的人化”以及劳动与美的关系的观点,认为美是自然人化的结果,也就是人类主体实践对自然改造的结果,社会现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很长的一段时期,李泽厚的观点代表了中国《手稿》美学研究的很重要的一种观念,甚至对美学和艺术一般原理、艺术和现实的关系、艺术形象与典型、形象思维、艺术批评的美学标准等很多理论问题都有重要的哲学影响,《手稿》美学思想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形式的。在1979年出版的《批判哲学的批判》中,李泽厚在对康德美学的批判中仍然回望《手稿》中的美学思想,并坚持从马克思的角度总结康德美学的特征,提出:“从马克思主义看来,康德提出的‘自然向人生产’和所谓自然界的最终目的是道德文化的人,实际上乃是通由人类实践,自然服务于人,即自然规律服务于人的目的,亦即是人通由实践掌握自然,使之为人的目的服务。”[2]并认为“主体(人)与客体(自然)、目的与规律这种彼此依存、渗透和转化,是完全建筑在人类改造世界的长期历史实践的基础之上的。”[2] 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积极关注《手稿》美学的除了李泽厚之外,还有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美学大讨论”中,虽然朱光潜处于“被批判”的位置,但由于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学术论争而有了时代思想争鸣的境界,所以,在当时看似是“众矢之的”的“朱光潜美学思想”实质上起到了理论先锋甚至思想引领的作用,这其中也包括对《手稿》美学思想的研究。在“美学大讨论”之初,朱光潜并没有就《手稿》美学思想作出详细说明,用他的话说是看到了“美学讨论到达了难关”,所以才在《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一文里(《人民日报》1956年12月25日)“提出了一点试探性的解决困难的办法”[3]。他的“办法”是强调:“区分自然形态的‘物’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物的形象’,也就是区分‘美的条件’和‘美’”。[3]并认为他的这个论点的依据是“‘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这个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的基本原则”。[3]可以说,在这个时候,朱光潜仍然没有明确提出《手稿》美学思想问题,但随着论争的深入,到了1960年,朱光潜在继续深入他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基本原则研究的过程中,《手稿》美学思想就出现在他的视线之内了。1960年,朱光潜在《新建设》第4期发表《生产劳动与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的长文。在文章中,朱光潜指出,以往的西方美学家都用“直观观点”来研究美学问题,而马克思则用“实践观点”来把握美学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于美学所造成的翻天覆地的变革”[4],接着,朱光潜明确提出了《手稿》中的美学思想对美学研究的意义,并直接引述《手稿》中“美的规律”的观点来阐述美与实践的关系,明确指出人的生产劳动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人在劳动生产中,一方面改造了自然,使自然成了“人化的自然”,另一方面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不断在产品中显现出来,并不断得到提高,并最终得出了“按照美的规律去制造事物”的观点。[4]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在1949年后有一个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在1956年他对自己的美学观点进行自我批判之后,已经开始尝试从“实践”的角度探索美的本质问题,并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的劳动等问题与美的本质问题联系起来,可以说,这是朱光潜最明确提出《手稿》与马克思实践美学的观点,朱光潜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继李泽厚之后更加清晰地对《手稿》美学思想进行探究的美学家。自此之后,《手稿》美学与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密切相关,一直到70年代,朱光潜仍然关注《手稿》的美学研究,并多次从《手稿》中获得思想启发,他已经认识到文学艺术和物质生产劳动具有密切的关系,并就“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问题作专门探究,这也为他后来整体从艺术生产的角度阐释文艺活动的特征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