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个独立富强、民主文明、公平公正的社会,是毛泽东一生的追求。虽然毛泽东生前并未明确使用“社会建设”这个概念,但却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观点,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思想。系统梳理毛泽东的社会建设思想,客观评价这一思想的重要贡献和不足之处,对当前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1.将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 (1)扩大就业规模,努力改善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旧中国积累下来的经济凋敝,造成了广大的失业群;新中国成立后,对整个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重新改组,使失业人员又有所增多。严重的社会失业率,直接影响到几千万人的生计和国家政权的巩固。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安抚民心,毛泽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还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强调:“不轻议迁移,不轻议裁员。着重整理税收,以增加收入。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匀吃,多余人员设法安插到需要人的岗位上去。”①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必须认真地进行对于失业工人和失业的知识分子的救济工作,有步骤地帮助失业者就业。”②在《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中又指出:“要合理地调整工商业,使工厂开工,解决失业问题。并且拿出二十亿斤粮食解决失业工人的吃饭问题,使失业工人拥护我们。”③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党和政府采取了许多具体有效的解决失业问题的政策和措施,使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对改善民生、安抚民心起了积极作用。 在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方面,毛泽东尤其关注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工人与农民。他强调“过去因负担太重无以为生的农民,必须切实解决救济问题”④,“除了遇到特大自然灾害以外,我们必须在增加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争取百分之九十的社员每年的收入比前一年有所增加,百分之十的社员的收入能够不增不减,如有减少,也要及早想办法加以解决”⑤。要求国家用贷款方法去帮助贫农解决困难,以补贫农少得一部分土地的缺陷。对于城市工人,毛泽东强调应贯彻为生产、为工人服务的观点。力争在增加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工人生活。1951年5月,李立三向中央报告了各地工资制度混乱、不合理的情况,引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很快批转了李立三的报告,要求各地要像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那样重视、解决工人的工资问题。 衣食住行是民生的基本问题。针对当时居民住房困难的现状,毛泽东指出:“必须有计划地建筑新房,修建旧房,满足人民的需要。”⑥在总结“大跃进”教训时,毛泽东批评了“顾了生产,忘了生活”的错误做法,强调“生产、生活同时抓,两条腿走路,不要片面性”⑦,“要把衣、食、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⑧。 (2)重视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高度重视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毛泽东指出:“列宁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我国现在文盲这样多,而社会主义的建设又不能等到消灭了文盲以后才去进行。”⑨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毛泽东强调发展教育一是要有规划,要有“文化教育规划,包括识字扫盲,办小学,办适合农村需要的中学,中学里面增加一点农业课程,出版适合农民需要的通俗读物和书籍,发展农村广播网、电影放映队,组织文化娱乐等等”⑩。二是重点抓普及,在农村,教育要强调普及,不要强调提高,不要过分强调质量。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大众教育首先从扫盲开始。为收到扫盲实效,毛泽东亲自制定了在七年内,基本上扫除文盲,每人必须认识1500到2000个字的扫盲标准。针对工农大众生活贫困上学难的情况,毛泽东强调“要解决农民子女就近读中学的问题”,“助学金应该加以调整。——使百分之七八十的农家子女能享受助学金,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困难”(11)。在毛泽东这一思想指导下,从20世纪50年代起,党和国家在城市和农村大力推广速成识字法,设立了各种类型的文化扫盲班,创办了大量工农速成中学和各种职业学校,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等,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3)努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医疗卫生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以及社会的稳定。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改善整个国家的卫生状况,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毛泽东及时作了《必须重视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的指示:“必须教育干部,使他们懂得,就现状来说,每年全国人民因为缺乏卫生知识和卫生工作引起疾病和死亡所受人力、畜力和经济上的损失,可能超过每年全国人民所受水、旱、风、虫各项灾荒所受的损失,因此至少要将卫生工作和救灾防灾工作同等看待,而决不应该轻视卫生工作。”(12)在新中国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团结新老中西医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13),随后又确立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四大方针原则。他反复强调“卫生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学习,有利于改造我国人民低弱的体质,使身体康强,环境清洁”(14)。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全国开展了以“除四害、讲卫生,消除主要疾病”为主要任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环境卫生和群众个人卫生都有了很大改观,几种常见的传染病得到了基本的控制,广大国民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针对当时医疗卫生资源不断向城市集中,导致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作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其后,党和政府在农村培养了大批赤脚医生和基层医疗工作人员,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三级”医疗预防网络,初步形成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政府扶持与群众互助共济相结合的农村合作医疗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缺医少药的状况,这在当时是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一个伟大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