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工作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创造社会价值的职业,其所形成的社会价值也很难用可以量化的指标、数据来评价,并且,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种需要主体人依靠大量心理活动来完成,绝大部分工作需要依赖从业人员的主观判断来完成,审计人员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审计事业能否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是审计署力求树立的新一代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此核心价值观,分属于不同的心理学范畴。因此,要促使审计人员牢固树立核心价值观,也需要运用一些心理学方法。 责任意识,作为主体人对自我的承诺来约束自身的行为,不属于主观自愿,首先在心理上主体人对此不具有内在驱动力,需要通过不断强化记忆的方式来加深主体人对自身使命的理解和认识,并持续刺激逐渐将其转化为主体人的自我认知,从而能将责任转化为内在动力。审计机关应通过专题学习、培训、党群活动、展板宣传、媒体宣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加深审计人员对“责任”的内涵的记忆,从而将“责任”内化为自身价值观的一部分。 忠诚度,是主体人与社会双向认同感得到升华的一种表现,首先是一种心理上的高度趋同,主体人对组织及从事职业的认同是产生忠诚度的重要基础,但组织对个体的认同亦非常重要,组织要营造一种持续的心理暗示,让主体人能感觉到来自组织的认同,从而提高主体人对组织的忠诚度。审计机关应通过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职务晋升机制以及关怀救助机制,让审计人员能时刻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从而促使审计人员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事业产生依赖感,最终形成高度的忠诚。 清廉,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主体人对待客观世界的需求层次,在主体人成长时期形成的需求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变化,最终达到一种平衡,这种精神境界是通过不断的心理抛弃获得的,在心理抛弃的过程中又能不断地产生满足感,是培育清廉的生存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审计机关要大力弘扬清正廉洁的人文环境,促使审计人员在心理上不断抛弃不必要的需求,同时对执行廉政纪律方面的典型及时加以宣传,对审计人员自我克制、淡泊明志的行为及时加以肯定,同时辅以基本工作、生活物质条件的提供和满足,引导审计人员抵制诱惑,乐守清廉。 依法,是对主体人的外部要求和约束,是一种行为规则,也可以理解为价值观的最底线,而对于审计工作来说,又要求主体人能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理念。要促使主体人能有自觉的依法意识,通过反面事例产生负面心理暗示是一个不错的途径。审计机关应通过实施惩戒、通报批评、主题教育等方式,以部分反面典型,警示审计人员不得触碰“高压线”,考虑其生存的机会成本等,借此来推动审计人员自觉用规章制度约束、规范自身的行为。 独立,是每一个主体人成年后的第一需求,首先是物质上的,其次是精神上的,当物质基础能够满足主体人的生活需求后,主体人可以完成自我选择,不受任何外力的干扰,但精神上的独立,是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主体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来完成选择,并承担选择的后果。审计机关应一方面通过执行“八不准”,为审计人员的“独立”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执业规则、加强职业培训、加大审计成果利用力度等为审计人员的“独立”提供精神支撑,帮助审计人员培养起足够的信心来“独立”其行。 奉献,需通过不断的外界刺激改变自身认知,最终形成的一种生存理念,最低层面的是,主体人做了一件与群体内部、群体外部或社会群体总和有利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自身的获得,而是心理层面的满足,这种心理上的认同,需要通过大量的外界刺激及心理暗示来实现。审计机关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职业道德、职业荣誉感教育,引领审计人员得到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能够产生一定的价值,并且能从中感到满足和自豪,将这种心理感受持续下去。 国家审计机关应在审计人员内部营造一种和谐的、向上的、符合人性发展特点的氛围,逐步通过改造人的主观活动来提升审计事业的管理层次和水平。通过硬性的条框约束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心理暗示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更多的还是需要每一名从业人员主观的努力,加上客观环境给予持续的刺激。审计机关应通过各种心理学暗示方式,营造一个良好子的外部环境,给审计人员提供稳定的发展平台,引导审计人员逐步改造自身的价值观,更好地服务于审计事业,为审计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