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信息化的空间维度界定

——基于国家治理视角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雅珊,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办

原文出处:
审计月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2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国家审计信息化作为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个过程性范畴也是一个结果性范畴。方法改善的过程性范畴强调国家审计效率的提升,目标导向的结果性范畴追求国家审计效果的改善。二者共同作用,最终实现国家审计效用最大的目标——国家良治。国家审计信息化一方面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实践活动,一方面以国家治理的良治为目标导向,在国家治理的框架下,国家审计信息化实现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如果将国家治理比作人体,那么国家审计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国家审计信息化则是人体的神经中枢,通过收集、传送、反馈人体外部和体内的信息,维护人体的正常运转。在信息化浪潮不断改变传统作业模式的今天,国家审计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在国家治理视角下,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内涵更是得以深化,外延逐渐扩展。如何使国家审计信息化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大局?首先应规范国家审计信息化的边界,厘清其空间维度,使其在相关领域发挥最大效用。

      一、国家审计信息化以国家治理为圆心

      国家审计信息化以国家治理为目标导向,在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坐标体系中国家治理占据圆心位置。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需要借助国家审计这一介质。一方面,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功能单元。国家治理通过配置和运行国家权力,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控制、管理和提供服务,确保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利益,维护人民权益,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科学发展。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国家审计通过依法履行职责,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和制约,充分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实现国家良治。另一方面,国家审计信息化是国家审计的方法载体和实现路径,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国家审计能力的提升和发挥,根本途径在于信息化。通过信息的收集、传送和反馈有效地保证国家审计的目标实现和制度规范。具体而言,国家审计信息化对于国家审计具有以下功能:

      (一)信息收集。国家审计信息化取代了传统以手工作业、纸质媒介为主的作业方式,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实现基础数据的对接、采集和汇总,节约了人力成本,提升了作业效率。

      (二)信息传送。国家审计信息化将大量庞杂的基础数据,通过信息转换形成按一定逻辑关系排列的数据库,通过遍布全国的信息网将可用数据传送到目标人员,缩短了信息流传送时间,减少了资源浪费。

      (三)信息反馈。国家审计信息化并非一个单通道系统,它强调的是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最终达到服务决策的目标,因此,信息的反馈尤为重要。审计前期调查、审计结果公告、审计整改检查等事前、事后控制都是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国家审计的全覆盖。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始终以国家治理为圆心。国家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控制系统的良好运行,确保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作为监督控制系统的国家审计,必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方法,实施对执行系统权力运行和责任履行的有效监督,促进执行系统实现决策系统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并将执行系统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准确地报告给决策系统,推动决策系统各项决策的不断完善,从而推进国家良好治理。国家审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方式,在对执行系统相关信息的有效获取,各类信息的综合分析,对大案要案、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的准确评估,审计信息向执行系统的快速反馈和整改跟踪,审计向决策系统提出完善体制、制度、机制的建议等方面,全面实施信息化的手段、方法和模式。

      二、国家治理的包容性决定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广度

      国家治理是一个包容性的概念,它是人类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按治理内容划分,国家治理包括经济治理、政治治理、社会治理、人文治理、环境治理五个子系统。这五项治理构成国家治理的整体框架,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国家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国家治理的概念是一个包容性的概念,不仅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任何一个关系处理不好都不能实现国家良治的目标。如何动态地反映国家治理不同领域的状况,及时发现治理短板或治理缺失,加以改善?关键是建立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完善的国家审计信息网,这就是对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广度要求。具体而言:

      其一,对于经济治理,国家审计信息化应以企业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以民生为抓手,以制度为依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把经济治理作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其二,对于政治治理,国家审计信息化要以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为突破口,揭示腐败弊病,检验各级政府运行效率,评价政治参与度和透明度,为完善政府运行机制,改善政府绩效建言献策。

      其三,对于社会治理,国家审计信息化应聚焦民生话题,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站在体制、机制的高度发现问题,采纳民智民意。此外,社会治理还应注意审计信息化的渠道畅通和双向互动。保证审计信息化触角直通上层建筑的顶层,延伸到社会底层,通过强化审计公告制度、落实审计整改方案等措施实现审计信息的双向互动。

      其四,对于人文治理,审计信息化应以文化产业、教育行业为先导,开展专题研讨,以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为载体,探索人文审计信息化的模式和实现路径。其五,对于环境治理,国家审计应构建人类、自然、资源的多方联动信息体系,注重人口、资源、环境数据的动态监测和实时分析,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应急防范系统和环境审计绩效考评长效机制。

      三、国家治理的层次性决定国家审计信息化的深度

      国家治理并非一个简单的二维结构。国家治理的层次性源于其内容的多样性,不同层次的国家治理处理不同层次的社会矛盾。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一是国家制度层面,主要指宪法基础上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即一国的国体和政体,决定国家治理的根本方式和原则;二是基础体制层面,指在国家制度基础上各类公共事务运行和管理的基本方式、基本原则、权力配置架构,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三是公共政策层面,指基础体制实际运行方式和程序的具体规范和导向;四是实际运行层面,主要指在三个层次规约下,公共资源、公共权力、公共资金、公共事务具体配置、运行和监督的过程及结果。贯穿这四个层次的主线是公共责任、公共权力的配置、运行和监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