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后续审计的方式与应把握的要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经济论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2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般审计项目的审计程序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审计阶段。后续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而实施的审计。它是审计工作的中介阶段,是落实审计工作成果的关键环节。

      后续审订的方式

      1.制度化定时进行。后续审计应形成制度,规定审计项目后续审计的开展时间、方式。内部审计组织可在审计意见书下达后,根据被审计单位的问题数量、纠正措施的复杂程度、落实纠正措施所需要的期限和成本、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安排和时间要求,制定后续审计方案,经过合理的安排,实施后续审计。

      2.协商确定。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协商,决定按照审计意见采取纠正措施的时间和方式。如某些政策性问题或上级主管部门深层管理问题,单纯靠被审计单位自身难以纠正,需要上级主管部门或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共同商议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就需要留给被审计单位多一些整改时间。

      3.合并开展。如果内部审计机构有确切的证据表明被审计单位已按照审计意见书的要求采取了有效措施,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处理,而且在可确定的近时期内还要对该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从节约审计资源的角度考虑,可暂不进行后续审计。但在下一次审计中,必须安排此次后续审计的内容,对有关情况进行检查。

      实施后续审计应把握的要点

      1.提高对后续审计的重视程度。有的内部审计机构对后续审计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对后续审计工作不够重视。有些审计项目不实施后续审计,在收到被审计单位的反馈信息后,就结束了审计项目的全部工作,或是在后续审计中未能配备足够的审计资源,工作不到位,以致后续审计流于形式。因此,要将审计的后续阶段作为审计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审计组织应建立后续审计制度,跟踪掌握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落实、采纳情况。

      2.检查到位。在后续审计中,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是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层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及时、合理、有效,应在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反馈信息,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第8号——后续审计》的要求,确定后续审计的人员和时间安排,编制后续审计方案,避免遗漏审计事项。同时,后续审计不能仅停留在被审计单位的反馈信息上。

      3.注意审计意见和建议的价值分析。审计项目的主要工作成果是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审计处理意见、建议,这是审计成果价值转化的直接载体。审计发现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是审计成果价值的主要体现。实践是检验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的唯一标准,后续审计应把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的合理性、可行性,作为重点关注对象。

      4.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力、财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开展后续审计要按照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注意提高工作效率。实施后续审计,在形式上可以省略常规审计项目的一些程序,直接进行有关事项的检查;在时间上可以灵活掌握,必要时可与其他审计项目穿插进行。

      5.纠正措施失败的处理。后续审计中有可能出现纠正措施失败的情况,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导致纠正措施失败的原因及时进行处理。如果是被审计单位执行的问题,可以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协商解决,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指导,消除执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如果是审计意见不切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应立即分析审计评价所依据的审计证据的合规性、审计评价的准确性,修正审计处理意见,尽量避免或减少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