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是监督领导干部履行受托经济责任,解决组织人事部门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审计制度创新。平衡计分卡(Balance Score Card)是一种先进的战略管理工具,被广泛地应用于绩效评价与战略管理。从最新出台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来看,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对结果的审计(近似于绩效审计或效益审计),也是对过程的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必然包含对绩效(或效益)的评价。 一、平衡计分卡在相关审计领域的应用研究 (一)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有些国有企业仿效政府考核方法,即把“德、能、勤、绩、廉”作为绩效评价标准。从理论上说,这种考核标准很全面,但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如果没有实现每个考察角度的具体的科学指标,就无法操作。通常的做法是,每项考核标准都没有明确的定量指标,只是让全体参加者“满意度调查”,打分评定。这样做最突出的问题是主观性很强,非常有利于“老好人”,而打击了勤勤恳恳、工作责任心强但由于认真工作而得罪人的同志。这种衡量标准最致命的问题是没有衡量工作实绩的量化指标。考核是一种激励与约束机制,要保证过程与结果的公平,必须明确评价目标,通过合理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达到评价效果。 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问题的讨论大多集中于评价内容或者评价标准、经济责任的界定、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蓝子畯、张煜(2010)认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和具体的量化指标体系。戚秋虹(2009)认为,经济责任审计缺乏系统的有理论依据的评价标准,社会认同度不高。这造成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依据不充分,评价内容不具体,过于格式化等问题。经济责任的界定也是一个难题,如果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中难以明确界定经济责任与非经济责任,前任经济责任与后任经济责任,主观经济责任与客观经济责任,也很难界定“有关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也就无法作出合理的审计评价。 审计人员可以按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套路做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但对于效益性、内部控制制度、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等方面,就需要采用特殊的审订评价方法。新规定对经济责任的定义是定性的,如果没有科学而具体的评价标准,那么经济责任审计就会成为纸上谈兵,被审计领导难以认同审计评价、信服审计结果,审计成果也难以利用。所以,制定科学的审计评价标准与界定经济责任对审计评价至关重要。 (二)平衡计分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 平衡计分卡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1992年卡普兰(Robert S.Kaplan)和诺顿(David P.Norton)发表的《平衡计分卡——驱动业绩的指标体系》为标志。以后,他们围绕平衡计分卡发表了多篇论文与五部专著,构建起比较完备的平衡计分卡理论与方法体系。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邯钢经验”与平衡计分卡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早于平衡计分卡的出现。这说明在我国早就有了对平衡计分卡类似的管理体系。 平衡计分卡最初是用于绩效管理的工具,后来发展为实现战略转换为行动的工具。国内外都有些平衡计分卡应用于审计实践或审计理论的研究。在国外,美国审计总署成功地将平衡计分卡运用于绩效审计测评。在我国,对平衡计分卡应用于审计的研究大多局限于设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刘存、陈希晖等(2006)将平衡计分卡应用于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对平衡计分卡应用于绩效审计的可能性作了一些研究,同时着眼于利用平衡计分卡构建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将平衡计分卡应用于企业科学发展的战略管理、过程管理的研究不多。周省时(2010)把平衡计分卡应用于党的建设过程中,这是平衡计分卡作为过程管理体系的有益探索。近年来,平衡计分卡应用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兴起,主要用于构建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吴玲萍(2011)虽然没有直接运用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其设计的指标体系由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组成,按照因果关系将目标层层分解形成业绩因果链,把考核指标目标值的完成情况作为评价依据,这种逻辑跟平衡计分卡的逻辑是一致的;财务、内部控制与发展实质上是平衡计分卡的三个维度。王学龙等直接运用平衡计分卡构建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的指标设计一定的权重,其中财务指标赋予50%的权重,给予财务指标高度重视;同时,按照单项指标评级—分类指标评级—综合评价的路径得出审计评价结果。平衡计分卡为指标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保证了应用平衡计分卡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本文侧重于论证应用平衡计分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可能性。 二、平衡计分卡理论应用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可能性 (一)平衡计分卡理论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把股东和企业职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地为股东与企业职工创造经济效益;全面,就是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持供产销各环节的良好运作;协调,就是要使国有资产出资人的目标与企业经理人员的目标,企业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企业长期与短期的发展,处理好企业发展速度、发展效益与企业效率,安全生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企业走上有较快发展速度、较好的经济效益与较高效率的内涵型、集约型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