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距评估与组织柔性视角的政府审计模式优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昆,郑石桥,南京审计学院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
审计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2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引言

      当前,项目决算不实、资金监管不严、专项资金挪用、项目运作违规等现象在各级政府、国有经济组织的审计活动中屡见不鲜,这严重制约了各类型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质量、威胁国有资产的运营安全、侵蚀着政府的公信力。

      实践表明:促进审计工作的重点在于审计活动自身,而非被审计部门,这是因为被审计方“天然”地存在规避审计、隐匿关键审计信息的动机,无法指望被审计方“全然”地配合、支持审计。做好审计的自身工作,如通过制度设计来强化审计力度、通过采用新技术(如IT手段)来提高审计作业准确度、通过组织模式或业务流程优化来增进审计效率和促进被审方的合作意愿等等,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必须从组织资源的配置依据、组织资源配置效率、组织结构的权变(柔性)设计角度对政府审计组织模式予以改良和优化,使之成为既能够提高政府审计质量与效率,又能够匹配受托责任单位业务特征、促进其业务价值增值的新型政府审计组织模式。

      二、政府审计组织模式优化的理论及启发

      事实上,优化政府审计组织模式的两个核心问题分别为:寻求合理高效的审计组织模式来保证不同审计职能的高效履行;赋予审计组织以充分的灵活性与应变能力去适应组织环境及战略的变化。能给予这两个核心问题充分启发的当数罗伯特·西蒙斯的“跨距评估”组织理论以及安索夫的柔性化组织结构学说。

      首先,罗伯特·西蒙斯(Robert Simons,2005)借鉴经济学中的供需关系理论,提出了新的组织理论框架“跨距评估”。其思想是,组织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组织成员或部门对组织资源的需求和组织所能提供的资源之间的供需平衡关系。在组织内部,存在四个与组织有关的基本问题:即资源、绩效、影响、支持。这四个问题分别对应了组织设计的四个方面:控制、考核、影响和支持,四个方面分属组织内的两大活动,即资源需求活动(考核、影响)和资源供给活动(控制、支持),因此在组织结构设计中必须依据组织战略目标、战略环境、组织业务技术及流程特征等因素,对组织的两类资源活动予以动态平衡配置。一个组织,若想实现组织目标,其内部的资源供给必须要同资源需求达至平衡。组织内部存在四个“跨距”,可以根据四个跨距的“组合”来判定其组织结构设计的合理与否。一是控制跨距,“我拥有什么资源来履行我的任务”?这属于资源供给活动;二是绩效跨距,“用什么指标来评价我的绩效”?这属于资源需求活动;三是影响跨距,“我必须与谁互动以及影响谁才能实现我的目标”,这属于资源需求活动;四是支持跨距,“当我求助时,会得到多少支持”?这属于资源供给活动。当“控制跨距+支持跨距=责任跨距+影响跨距”时,资源的供需达到平衡,组织设计趋于合理,组织目标易于实现,且资源投入又恰到好处。以下将依据跨距评估理论来分析政府审计的组织设计及演化问题。

      其次,组织柔性问题学者安索夫(1979)从战略、组织、生产等不同层面分析了环境动荡对组织的影响,尤其当环境动荡程度持续升级到扩张、变动、不连续乃至突变时,组织就必须去寻找战略变革(D’Aveni,1994)。Henk W.Volberda(2005)认为组织柔性是用于保持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动态匹配的能动的、反应的组织潜力。同时,从动态权变的观点出发,指出组织柔性应该被看做是在不可预测和战略意外情形下组织的一种战略资产。组织的战略性权变观点对于政府审计组织模式及流程优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只有适应组织外部环境变化、适合组织战略要求,且能够不断调整审计作用导向的组织模式、工作流程才能真正产生业务增值效应(Olhager,1993)。

      三、基于跨距评估的政府审计组织模式优化

      如图1所示,在审计业务流程的“跨距评估”优化模式下,政府审计活动的资源需求行为分布在审计活动的各业务流程环节中,即负责审计计划拟定、审前调查、现场审计、审计报告撰写、审计定性、审计执行的部门为了准确、高效地履行自身的职责和任务目标而对组织提出的资源需求依据,其中包括“考核跨距”和“影响跨距”两种依据因素。例如现场审计流程的“考核跨距”因素是指:根据现场审计的任务类型、任务数量(类型、数量指标最终都要根据审计计划需要核定和评估的)、任务完成质量的测量标准向审计组织系统要求旨在保证审计质量的人、才、物、信息资源以及相应的资源调动授权。

      而现场审计流程的“影响跨距”因素是指:在现场审计过程中,实施现场审计的工作组或成员对审计计划拟定、审前调查、审计定性以及审计执行等流程阶段的工作关联和作用影响。例如,直接由上级审计部门监管的审计定性工作必须要建立在审计取证、审计报告编撰等工作的基础上,而这些工作主要是由现场审计流程完成的。另外,审计定性工作离不开现场审计人员对具体审计情境的解释(如口述解释),甚至在审计执行阶段,被审计单位的纠偏、改善行为能否达到与审计报告所期望的一致,也有赖于现场审计人员的评判。由于现场审计客观上涉及的影响面和关系网络较为复杂,那么如何安排审计组织架构、如何配置资源及授权才能匹配这种客观存在的工作影响力对提升审计效率而言则至关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