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文化的内涵 审计文化源于审计,是审计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综合反映。因此,审计的个性特质是审计文化内涵的主要成分。由审计个性特质而构成的审计文化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立足服务。服务既是审计产生的原因,也是审计存在的价值。服务于委托人或授权人,是审计的自然属性和普遍要求。随着审计职能上升到“国家治理”,审计服务又蕴涵了深刻的政治意义和特殊要求,“服务大局”——权力和公众,则成为了审计工作的基本方针和重要战略。因此,立足服务是审计文化内涵的核心。 保持独立。审计产生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背景之下,是以监督、鉴证为使命,独立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国家审计的独立地位是法律所赋予的。我国宪法在最高法律层面确立了审计的独立地位。审计的独立性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的独立,而且是内在于审计人员思想之中的。在思想上保持独立,是审计人员的最高精神境界。独立是审计文化内涵的本质。 坚持依法。依法审计是审计的行为规范,内化到审计文化中体现的是约束观念。审计文化的这一内涵,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干部必须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做到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一致;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查处的事项必须以法律法规为依据;有悖于法律法规的问题必须严格加以纠正。 恪守真实。审计的客观动因是受托经济责任,而确定受托经济责任的前提就是真实。因此,真实是审计文化内涵的重要方面。社会的需要是审计事业存在、发展的外在条件,而真实则是审计事业存在、发展的内在因素。审计机关只有实事求是地审查问题、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才能够担当起“国家治理”的重任。 显示公正。保护合法竞争、实现社会公平,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目标。因此,公正是审计的重要价值取向。同时,审计在客观上也具备了实现“公正”的必备条件。审计与其监督对象没有利益瓜葛,具有较高的利益关系超脱性。这种超脱的监督主体地位,使审计能够摆脱利益的纠缠,做到客观公正。客观公正是审计的独特品格。 奉行廉洁。国家审计机关是一个权力部门,权力失去制约就将导致腐败,而制约的根本办法就是清正廉洁;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公正,客观公正的前提是克己奉公,而要克己奉公也要清正廉洁。总之,只有清正廉洁,才能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相反,如果做不到清正廉洁,那么审计的独立性、真实性、公正性就无从谈起。清正廉洁是审计基本要素在审计文化中的反映。 审计文化的特征 我国审计文化不仅具备了一般文化的基本特征,而且彰显出了其独有的特征: 系统性。首先,审计文化的系统性,表现在审计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子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其次,审计文化的系统性,表现在三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再次,审计文化的系统性,表现在每个子系统又各具相对独立的体系和组成要素。 时代性。审计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国家审计呈现出了自身所独有的特点。诸如隶属于政府与向人大报告工作的一致性、基本委托与多元委托的一致性、依法审计与求真务实的一致性、制约作用与建设作用的一致性、经济效益与社会整体效益的一致性等。这些特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因素在审计上的反映。这些反映时代特征的审计特点,又决定着审计的工作理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是构成审计文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性。审计文化的科学性,首先是指审计文化以审计存在为前提和载体,同时又反作用于审计存在,符合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的事物发展规律;其次是指审计文化有着明确的政治方向和服务对象,始终着眼于国家民主政治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审计事业;再其次是指审计文化科学地折射审计,通过对审计文化的研究,可以掌握审计发展的规律和预测审计发展的趋势。 创新性。创新是审计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回顾我国审计文化的发展,不难看到其一直处在不断地创新过程之中。比如,审计物质文化方面的办公设施、办公条件的改善和更新;审计制度文化方面的法律、法规的颁布和修订;审计精神文化方面的工作理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操守的转变和创立,等等。 开放性。首先,表现为行业性的开放,本着相互借鉴,互相包容,成果共享的原则,广泛地吸收带有其他行业性质的亚文化流派的优秀成果。其次,表现为地域性的开放,突破了文化地域性强的特点局限,广泛地实行与世界间文化的交流,大胆地引进和嫁接国外一切先进的审计文化成果。再次,表现为时间性的开放,主张以现今时代为基本点,将文化发展向两端延伸,进而做到既深入地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汲取文化历史的营养;又积极探索审计文化未来的发展规律,以永立文化发展的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