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审计风险的分级控制

作 者:

作者简介:
温美球,佛山市审计局

原文出处:
广东审计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2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审计风险,简言之就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中存在重大错弊,而没有被审计人员发现,作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通常只能被动地应对审计风险。那么,审计人员如何通过审前调查、摸底分析和预测判断审计风险,并采取措施主动避免审计风险呢?本文试图从审计实践的角度,从审计风险分级出发,寻找出科学解决审计风险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审计风险分级的目的和意义

      (一)审计风险分级的目的

      当前,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认识,主要存在两方面的误区:一是认为每个审计项目中都隐藏着巨大的审计风险,防不胜防,随时发生,高估了审计风险,导致审计人员精神紧张;二是认为审计项目一般不存在或只存在很小审计风险,即使有也是被审计单位的责任与审计人员无关,低估了审计风险,不当回事,听之任之。以上认识都是不可取的,必须客观地对待审计风险,承认它的客观存在性,做好防范措施。审计人员既不应被审计风险所吓倒,大胆开展审计,又不能忽视审计风险,盲目进行审计。那么,面临审计风险时,如何科学客观地认识、判断风险程度;如何根据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何在每个审计项目容易出现风险的关键节点上做足工夫,防范风险和控制风险程度?就需要通过实行审计风险分级来达到这些目的。

      (二)审计风险分级的意义

      1.审计风险分级,可以使已发生的和潜在的审计风险大小程度直观地体现出来。哪些项目的审计风险大,哪些项目的审计风险相对较小,审计人员可以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出现精神紧张或听之任之的情况。

      2.审计风险分级,有利于审计项目的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使审计人员、复核人员、审理人员、审计机关领导明确审计项目风险级别,掌握关键节点的风险控制,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3.审计风险分级,可以使审计项目审理和项目考核有章可循。在审计风险分级的前提下,审计组和审计人员是否根据相应的审计风险级别,实施了必要的测试、检查、抽查、查询、监盘、复核等审计程序手段,都要做到有章可循,便于通过一些强制性措施来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分级的方法

      判断审计风险程度高低的主要依据有:1.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主要是从内部管理包括财务管理和核算的完善性来考虑;2.被审计单位的银行资金数额及其变化,而不仅仅是报表反映的资金大小。主要是从现实的资金安全性来考虑;3.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复杂程度,一些被审计单位业务环节复杂,而审计人员又不太熟悉。主要是从业务的特殊性和不对称性来考虑;4.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主要从一些经营管理和财务指标以及已暴露或流传的经营管理效益、效果不佳的事例来分析判断;5.审计的关注程度。主要指上级、当地党政指令性和社会热点、难点、疑点审计任务,主要是从审计机关本身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来考虑;6.审计涉及问题多发易发领域。从过往发生的案例来看,一些行业比如交通、建设、银行等成为问题多发易发领域,主要是从经验上来分析判断。

      上述审计风险高低的依据必须综合、辩证考虑。比如有的被审计单位资金数额很大,但内控制度健全有效,那么其风险程度就比较低;反之,有的被审计单位资金数额不大,但内控制度混乱无效,那么其风险程度就比较高。

      对于审计风险,我们可以由高到低,分为3级:1.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缺失或形同虚设,会计核算混乱和会计资料残缺,银行资金数额巨大且相关财务数据变动异常,业务繁杂,经营管理水平低下,问题多发易发领域,上级、当地党政指令性任务等为Ⅰ级潜在审计风险。2.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不完善,会计核算不清晰,银行资金数额和相关财务数据变动较大,业务比较复杂,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等为Ⅱ级潜在审计风险。3.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一般,会计核算基本清晰,银行资金数额和相关财务数据变动较小,业务比较简单,经营管理水平一般等为Ⅲ级潜在审计风险。

      上述审计风险各级别中,并不需要几种条件同时并存,如果出现几种条件同时并存,说明风险程度越高,必须引起更高的关注。

      判断上述潜在审计风险高低的依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获取:1.平时的收集积累,建立被审计单位数据资料库,动态跟踪掌握被审计单位信;2.做好审前调查摸底工作,从各方面比如纪检、财税、银行以及同行业、媒体、居民等处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观察、分析被审计单位各项指标和建设经营成果;3.审计或调查过程中,根据掌握的被审计单位新情况,随时调整审计风险的级别。

      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根据近年财经领域发生的一些大案要案,必须重点加强对Ⅰ级潜在审计风险的防范,并采取以下具体的防范措施。

      (一)Ⅰ级潜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对银行和现金收支突击盘点,由开户银行的上级行提供银行对账资料,将银行明细账与被审计单位的银行收支全面核对。

      2.对拨出和支出款项进行核实,对大笔、经常性发生的金额进行详查,逐笔核实;采取抽查方式时要达到一定的面和比例。

      3.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相关信息筛查,对关联交易进行互相核对验证,从中发现疑点线索。

      4.聘请相关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或中介公司参与审计或提供咨询。

      5.分析异常的财务指标和已暴露或流传的经营管理效益、效果不佳事例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事情的真相。

      6.对问题多发易发领域,紧紧围绕资金运行这一主线,结合建设、经营业务,检查各项业务操作、资金拨付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