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IIA内部审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定义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作用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率。它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这个定义明确了内部审计在增加企业价值过程中应起的作用,并提出了内部审计增加企业价值的途径与方式,为内部审计自身发展作出了有效的定位。然而,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推广其功能的过程中,可能会威胁到自身独立性,并且与企业内外各利益相关者产生利益冲突。之前学者有关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增值”功能方面,但是如何解决增值所带来的冲突,鲜有涉及,但这是增值型内部审计发展必然要面临的问题,构建“和谐+增值”的内部审计模式是一种可能的途径。内部审计置身于企业环境当中,除了企业内外各利益相关者,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环境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将结合环境决定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从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环境对内部审计的影响方面着眼,分析三者之间的两两关系,以及内部审计与企业内外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制度与文化的规范与影响下的行为选择,化解各方冲突,并构建内部审计、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三者共同增加企业价值的和谐稳定三角结构,形成有效的企业价值增值路径,从而为内部审计自身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二、构建和谐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一)构建和谐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在发挥其增值功能受到多方面制衡,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自身独立性要求、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国内外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一些实证分析,Wilson and Wood(1985)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对其提供增值服务等问题的看法,被调查对象中,62.3%表示内部审计的多重身份给工作带来了困难;71%认为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事公司管理类咨询工作,但也有16.9%的人认为咨询削弱了独立性,14.3%认为咨询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率。Zanzig(1998)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被审计人员往往会认为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影响其独立性评价。Rittenberg(1999)、Flesher和Zanzig(2000)等学者经研究都认为内审人员应当且能够在咨询和提供独立性评价方面取得适当的平衡。随着管理者支持的加强,内审的咨询作用将得到更好地发挥,这一趋势正逐渐明显。内部审计发挥其增值功能,扩大其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独立性的制约。内部审计增值目标与职能扩展要求独立性相对弱化,而弱化的独立性又会限制内部审计职能的扩展和增值目标的实现(孙丹,2003)。另外对于企业来讲,追求企业价值的过程就是利益相关者之间互相博弈的过程。除了内部审计之外,投资者、经营者、雇员、供货商、承销商、客户以及社会各相关组织团体或个人都是企业这个庞大组织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与内部审计之间存在着心理、工作关系、利益以及认知上的冲突,不同的利益主体根据自身所处位置、环境以及掌握信息的不同而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内部审计发挥增值作用必然受到这些企业内外各利益相关者的牵制。处于信息劣势的客户需要内部审计提供确认服务,而处于信息优势的客户则更希望内部审计提供咨询服务(崔璐璐,2007)。只有明确各利益主体的需求,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恰当的服务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内部审计在推行其价值增值功能的过程中面临着上述问题,使得企业构建和谐内部审计十分必要。 (二)内部审计“增值+和谐”的途径 国内外有关内部审计增值的选择途径研究,大多集中于内部审计在评价并改进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以及内部审计管理机制等方面(王光远,2003),内部审计应当为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提供优秀的内部审计产品和服务,强调内部审计的确认与咨询功能并重,对如何协调确认与咨询功能之间的矛盾做出了研究(黄秋菊,2007)。一些学者认为,恰当的内部审计应当优化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每一个链节,并降低链节间的协调成本。价值链上的内部审计对各项作业的质量和它们之间的协调进行评价,并通过控制、评价使得各项活动趋于优化(廖桂花,2007),从而为企业增加价值。内部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能够积累许多有关企业的全面知识,对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非常熟悉,使得他们还可以在企业供应链的多个环节发挥作用(张涛,2008)。这些研究尽管提出了内部审计在增值途径选择方面的具体方式,但是鲜少考虑到内部审计在拓展自身的增值功能时,可能带来企业各利益相关方的冲,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发展可能与企业的要求相悖。作为企业组织结构与企业治理结构的一部分,内部审计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必然受到企业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而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发挥如果与企业资源和环境不适应,必然给企业带来过多的冲突,那么其增值功能必定受到削弱。只有内部审计与企业资源及企业环境的良性互动,才能够给企业带来较强的竞争优势,从而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在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理论主要是以迈克尔波特(1980)的竞争优势理论为代表的环境决定论与沃纳菲尔特(1984)的资源基础理论(RBT)。上世纪60-80年代,人们始终认为外部环境是公司获取成功战略的主要决定因素,公司只有在实施了适用于宏观及行业和竞争环境的战略后才能获得超额利润。企业环境有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微观环境,环境决定论强调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性。然而外部宏观环境往往是不可控的,企业只能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才能获得价值,而内部微观环境则大多属于企业可控范围内。企业要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尽量地平衡内部环境的各个方面,内部审计属于企业内部环境的一部分,必然也要与内部环境的其他各个方面保持适应。COSO内部控制五要素中对于环境的相关说明比较具有代表性: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企业的董事会,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管理哲学与经营观念,企业文化,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等。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和谐发展必须要与企业在上述各方面的特点相适应。“资源基础理论”则认为,取胜的关键力量不是来自于有吸引力的市场领域,而是公司卓越的、专有的、难以仿效的、可持续提高的战略资源与核心竞争力。21世纪的外部环境要素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也越来越难以准确预测,企业的战略要随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即使改变的行为也是难上加难,唯有企业利用其独特的资源和特有的核心能力来形成竞争优势,制造竞争对手无法模仿或超越的障碍,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企业资源包括有形资源(财务资源、实体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等)和无形资源(技术资源、声誉资源等),内部审计可以提供有形的人力资源,也可以帮助形成无形的企业声誉;企业卓越的内部审计还可以属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