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将审计的本质视为查账论,还是信息论、代理论、行为论,抑或保险论、经济控制论,都离不开实现审计目标的特定技术方法。在审计目标指引下审计实践活动的技术方法,我们称之为审计方法论。审计理论的每一次进步,几乎都源于审计技术方法的进步。如果将审计方法论抽象为一种模式,就可以得到一种基于方法论的审计模式。由于当前审计理论界对审计模式还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文字定义,所以,我们首先必须将审计模式的定义作为审计模式理论的研究切入点,以便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索。 一、审计模式的定义 如何定义审计模式,很大程度上反映审计模式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的,决定审计模式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从不同指导思想和研究目的出发,必然对审计模式的内涵和外延有不同的理解,进而会对审计模式给出不同的定义。综观现有文献,理论界对审计模式的定义是从两个角度着手的:第一个角度是反映不同审计主体的领导体制或管理体制。如反映政府审计领导体制的立法模式、司法模式、独立模式;反映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董事会负责模式、监事会负责模式、总经理负责模式、主计长模式;反映注册会计师审计管理体制的民间型、综合型、行政型的审计组织模式。第二个角度是用于反映审计实践活动中的技术方法。如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和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等。本文就从第二个角度,即审计方法论的角度对审计模式予以定义。 理论界对审计模式的定义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胡春元(1997)的定义,他认为审计模式是审计导向性的目标、范围和方法等要素的组合,它规定了审计应从何处下手、何时着手、如何着手等问题。王泽霞(2005)认为,审计模式是人们在社会审计活动中,通过对环境的观察、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审计对象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并对这些基本特征作综合表述与反映,且将其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形成抽象化、典型化的理论图式或模型。 结合上文分析,我们认为,定义审计模式应当符合三个基本要求:首先,模式的特征决定了审计模式是对审计事物的综合描述,它由审计活动的各种要素有机组成;其次,审计模式是与特定的审计环境相适应;最后,审计活动总是为完成一定的审计目标而设计,审计模式的发展与审计目标的变化相适应。因此,审计模式的定义必须是一个反映审计活动各要素特征以及内在联系的整体或集合概念,同时必须把审计模式限定在特定的审计环境中分析研究。 审计模式属于审计理论范畴,反映人们的审计思想,即审计目标取向、对策等理论问题;同时审计模式又属于审计实践范畴,它约定了审计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包括审计目标的实现方式、审计工作全过程的设计、各项审计工作的具体内容等;审计模式同时也属于一种管理和历史范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变化。 所以,审计模式可定义为:在特定审计环境下,人们对为实现审计目标而采用的特定方式和方法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总结其基本特征及内在规律,并对审计活动的各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框架、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进而形成抽象化、典型化的理论图式或模型。 二、审计模式理论结构组成要素 从上述审计模式定义可知,审计模式是从整体性出发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它是审计活动的抽象。审计模式理论必须有一个框架结构或结构体系,用以指导和评价审计实务工作。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审计理论结构是由构成审计的诸要素组合而成的,诸要素之间有着合乎逻辑的内在联系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凡属审计模式理论的构成要素,均须具备三个条件:①符合审计模式的逻辑要求,有助于构成审计模式的整体框架;②在审计模式的发展中始终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③能够独立表现审计活动某一方面的特征,可自成体系,建立相对独立的子模式。 Anderson(1977)认为,审计理论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合理的、首尾相应的概念结构以决定实现既定审计目标必需的审计程序。审计理论还提供一个评价与改善现行实务与程序的框架结构。并指出,审计理论结构应由六大要素组成:审计目标、审计准则、审计概念、审计假设、审计技术和审计程序。审计模式理论是审计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其结构特征及运行机制应表现为一定的同态性、相容性,并相互耦合。因此,Anderson的审计理论结构对审计模式理论结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上述三个条件出发,结合Anderson的审计理论结构,审计模式理论结构应包括四大要素:审计目标、审计准则、审计技术方法和审计程序。虽然以审计目标为逻辑起点的审计理论结构存在着颠倒审计假设、审计概念和审计准则关系的缺陷,但我们认为,审计模式理论作为审计理论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审计本质、审计概念、审计假设是审计各个子系统研究的公共前提,所以基于方法论的视角,两者可排除在审计模式理论结构的构成要素之外。由于社会对审计理论的需求是十分实务的,即更多地注重审计理论系统现有功能的完善和具体审计方法的改进,而审计目标正是直接指向审计实务的,因此以审计目标作为审计模式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是可行的。 三、审计模式理论的层次结构 1.第一层次:审计模式运行的导向——审计目标。审计是一个系统,系统中的所有要素都是协调一致为实现目标而起作用。审计目标在整个审计中处于统率地位。只有先确定审计目标,才能制定完成审计目标所必需的审计准则,进而确定审计的内容、范围、技术方法。因此,审计目标也是研究审计模式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审计目标是审计模式运行的导向。审计目标是审计与外部环境联系的纽带,审计目标直接反映社会环境的需求,所有影响和制约审计的外部环境的变化,都会提出调整审计目标的要求,进而引起审计实践的变革。审计目标的确定是社会需求与审计自身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两者的有机统一。特定时期审计目标的出现,是审计职业界整体考虑了该时期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和审计本身可以达到的能力及可发挥的功能后的结果。当审计目标发生变化时,为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也会随之变化。审计目标的变化推动了审计模式的发展和创新,反之,在选择使用审计模式时,首先要考虑的也是当时的审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