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的中国现代史学科体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宪文,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 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建国以来,中国现代史学科的学术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仍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制约学科发展的重大问题,探索建立中国现代史的新的学科体系已成为推动学术发展的必需。中国现代史学科必须厘清中国现代史的思路、主线,应给辛亥革命和南京临时政府以恰当的历史定位,不能忽视北洋历史的研究及对北洋时期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必须深化和拓展抗战史研究领域。如何认识国共两党关系及其改造中国的不同方案,是构建中国现代史学科新体系的关键。深化中国现代史研究,应坚持史料第一性和多样性统一的原则,历史的连续性、国际性和现代性的原则,历史研究的科学性、情感性和现实性统一的原则。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2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12)01-0001-07

      一、中国现代史(1919-1949)学科的发展历程

      中国通史,包括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是高等学校历史学院系学生必修的主干课。可是,在1949年以前的大学历史系,中国通史课多半只讲到清朝,教师上课也没有严谨的学科体系。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历史,多数学者把它称为“近百年政治史”,很少有全面、系统的研究著作。早期有几部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著作,如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陈恭禄著《中国近代史》、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政府机关、高等院校均以1951年胡乔木著《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为纲,学习中共党史或中国革命史,先后出版了何干之著《中国现代革命史》和胡华著《中国革命史讲义》,在全国广为流行。1956年,当时的高等教育部决定在高等学校历史系建立中国现代史学科,并组织力量编写《中国现代史》教材。这项任务交给了中国人民大学李新教授,请他主持编写。由于编写组成员对中国现代史的时限、范围在认识上存在分歧,教材因而回避了“中国现代史”这个名称,在复旦大学历史系蔡尚思教授的建议下,编出来的这部书取名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1919-1949,共4卷)。那时,许多高校历史系采用这套书作为“参考书”,因为在教学中规定《毛泽东选集》才是真正的教材。这套书曾被某领导干部批评为“国民党的家谱”,实际上书中讲的国民党方面内容并不多,基本上仍是中国共产党史的思路、体系和内容。教学中可供使用的参考资料很少,仅仅有胡华编的《中国革命史参考资料》(4册)、中共中央党校编的《中共党史参考资料》(4册),以及所谓的“两报一刊三口袋”(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以及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印的三口袋活页文选《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这些参考资料,多数是中共的历史文件和反映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文献材料。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现代史”这门课的名称被取消,改名为“中国共产党史”、“中国共产党两条路线斗争史”,甚至改为“十次路线斗争史”。上海在“四人帮”的指示下,还编了一部篡改了历史真相的《中国共产党史》(上、下册)。整个中国现代史学科被“四人帮”弄得面貌全非,人物黑白颠倒,历史事件是非错乱,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些惨痛的历史教训,是人所共知的。

      1976年“文革”结束后,高校历史系恢复了“中国现代史”课程名称,但是教学如何进行,教学内容讲什么,教师十分茫然。这时,中国现代史学界最重大的事情,是在1980年5月4日于郑州成立了“中国现代史学会”。学会以一个群众性学术团体的身份,团结全国中国现代史专家、学者及大批中青年教师,带领中国现代史学界拨乱反正,努力恢复被“四人帮”颠倒的历史本来面貌。特别是从1980年代以后,不断地举行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曾经按历史时期,系统地讨论一些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并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和判断。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学会还在西安、青岛、昆明等地举行大型的讲习班,帮助教师提高学术水平。应该说,中国现代史学会在成立后的30年间,为中国现代史的学术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建国以来,中国现代史学科的学术研究及学者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是,现在看来仍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制约学科发展的重大问题。如“左”的思想影响仍未完全消除并不时有所表现,对学术研究常给予不必要的干预。与相关学科,如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华民国史等,在体系、内容等方面仍然混淆不清,影响中国现代史学科的深入发展。对学科建设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缺乏研究与争论。微观研究与细小问题研究多,宏观性的、指导性的问题探讨少。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现代史学界如何帮助年轻一代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使他们对中国历史有正确的、真实的认识,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事实证明,学科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中国现代史教材和教学内容面临重大的改造任务。

      二、中国近现代史领域中相关学科的学术分野问题

      这个问题,有人说已经解决,实际上并非如此。对中国近现代史一些基本理论的认识,人们仍然存在分歧。譬如,有的学者认为,从1840年至1949年都属于“中国近代史”的范畴,其根据是这一时期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未改变;革命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革命性质未改变;都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革命任务未改变,因而都应划入“中国近代史”范围。1949年以后,才是“中国现代史”。

      但是,如何认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呢?有人早已提出异议,只是由于感到问题敏感,故未展开讨论。关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问题,其中应当如何看待旧民主主义革命,能说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1840年吗?那时出现的各种社会斗争,不应称之为革命。也有人说,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太平天国,但太平天国不能称为革命,它仅仅是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运动或农民战争。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应当开始于1894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如此一来,则1840年至1894年这段50余年的历史应当如何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