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5-1597(2012)02-0096-12 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一般没有非常明确的中共党史研究概念。但从本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起,中国以更快的步伐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到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从关注中国怎样发展,到思考日益崛起的中国如何影响世界,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共产党自然成为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本文沿用国内常用的党史分期,对目前所能收集到的新世纪以来国外有关中共党史的重要著述加以概述,语种主要涉及英文(含由其他语种译成英文)、日文和俄文。 一、新世纪以来国外中共党史研究的主要成果 本世纪最初几年,国外比较集中地出版了一些反映20世纪中国历史的著述,这些著述多具通史意味,有些兼具工具书特点。如毕仰高的《20世纪中国的农民运动》①、Graham Hutchings的《近代中国:世纪变迁指南》②、Paul John Bailey的《20世纪的中国》③、John Bryan Start的《了解中国:中国经济、历史、政治结构指南》④,James H.Cole的《20世纪中国:中文、日文和西文相关论著目录》⑤、Kenneth James Hammond的《从尧到毛泽东:中国五千年史》⑥、Jonathan Fenby的《近代中国:一个大国的衰落与复兴(1850—2008)》⑦、James Gao的《近现代中国历史辞典(1800—1949)》⑧、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编写的《中国精神文明大典》⑨等。值得一提的是北欧亚洲研究所出版的《中共党员与西方——中共党员及其西方支持者简明手册》⑩一书。该书虽名为“手册”,实质类似专题研究,从国际共运的大背景入手,集中介绍了20世纪上半叶留学欧美的中共党员和欧美赴中国的共产党员及左派人士的情况,为中共党史重要人物研究提供了丰富史料。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史研究 这方面有概述性的著作,如R.L.Jarman主编的《中国政治报告(1911—1960)》(11)、Peter Gue Zarrow的《战争与革命中的中国(1895—1949)》(12)、Xiaoyuan Liu的《民族政治与中国共产主义的兴起(1921—1945)》(13)等,更有相当数量的专题研究成果。 1.关于五四运动研究,有一篇论文和一本论文集值得关注,因其反映了西方特别是美国五四运动研究方式的变化。2003年,由三位华人学者撰写的述评文章《中国现代化的多面性:五四运动研究的新动向》(14)指出,五四运动研究中有一种“将五四运动脱离中心化”的趋势,即研究五四运动不再将目光主要集中在精英人物、思想史研究上,而是试图从更宽广的层面加强对这段历史本身的研究。2008年,上述论文作者中的两位又与其他学者合编了论文集《超越五四范式:探寻中国的现代性》(15),再次阐述上述观点,认为近年的五四研究结合了社会史、文化史等社会科学方法,研究内容从上层转移到下层,从城市扩大到乡村,展示了中国现代化的多元性、多样性。 2.关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研究,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三者之间的关系仍然备受学者青睐。新世纪以来,许多研究者利用新掌握的档案资料,不断推出新成果。当前西方学者中较为普遍的一个看法是,苏联和斯大林在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中始终以本国利益为基点,大革命的失败与此有很大关系。美国学者Bruce Elleman著《莫斯科与中国共产主义力量的兴起(1925—1930):南昌起义与红军的诞生》(16)一书在研究大量解密的托洛茨基档案基础上,提出斯大林与苏联国内以托洛茨基为首的联合反对派的斗争对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中国革命的进程也影响着苏联国内的派系斗争。不过俄罗斯学者对于联共(布)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继续持积极评价,对联共(布)、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经费支持、领导策略指导以及干部培养等方面的帮助予以充分肯定。(17) 3.关于抗日战争研究,本世纪以来从中共党史角度反映这段历史的研究著作和论文数量各国差异较大。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研究明显偏少,相关研究侧重对根据地建设和共产党游击战的研究。日本出版了大量战争亲历者的回忆录(18),并不断推出研究文集和专著,其中很多涉及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内容。菊池一隆的《中国抗日军事史(1937—1945)》(19)是一部反映抗战史的重要著作。而马场毅的《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民兵》和佐佐木太郎的《太平洋战争时美国与中国共产党的情报关系》(20)、梅村卓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广播工作》(21)等则从某一个侧面细致深入地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共党史。此外,2010年初公布的中日共同历史研究项目成果中也有涉及中共党史的内容。俄罗斯2007年出版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文件集》第5卷《抗日战争时期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1937—1943.5)》(22),对抗战时期中共党史研究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4.关于解放战争研究,总的说来成果数量有限,但有一定深度。较有影响的研究专著有:2003年出版的英国学者Odd Arne Westad著《决定性的较量:中国内战(1946—1950)》(23),运用大量多国档案资料以及人物回忆录和访谈材料,不仅全景式地描述了国共双方的战争,还反映了战争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认为中共执政合法性的诸多要素来源于其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胜利;2007年出版的美国学者罗其韬著《中国不可避免的革命:美国丢失中国再思考》(24)较为全面地研究了1947年至1948年中国中间派民主力量发展状况,以及美国和中国共产党为赢得中间力量支持所分别采取的政策。作者认为,在1947年至1948年中国内战的关键时刻,美国扶持蒋介石和日本的政策最终使中国的中间力量摒弃蒋介石而与中国共产党结盟,“无意识”地“帮助”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2009年出版的美国学者Christopher R.Lew著《中国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1945—1949):共产主义的策略与领导》(25)从军事战略史角度描述了战争的整个过程。作者结合附图对各次战役作了具体叙述和分析,强调战事进展与国共双方重要战略决策密切相关,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结果,认为“是中共制定策略、争取主动、比国民党更深谋远虑的能力使他们赢得了这场战争”。此外,围绕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的军事较量,国外学者发表了一批军事学方面的研究论文(26),其主要内容涉及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战场、淮海战役中的军事思想、军事策略以及国共两党军事策略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