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1)12-0121-09 在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阶段,国民党内部就国共和谈发生了一场争论。孙科出任行政院长及去职与此密切相关。对此进行研究,不但能揭示蒋介石集团、桂系和孙科三大派系各自企图与国共和谈的真相,而且有助于了解国民党统治崩溃前夕各派之间政治关系的演变和分化轨迹。由于学术界对此尚少关注,①笔者拟进行探讨,以请方家教正。 一、出任行政院长,力组“和平”内阁 1948年10月至11月,随着蒋介石经济上金圆券崩溃、军事上在辽沈决战中失败,孙科决定尝试和谈,以挽救国民党的统治。在孙科任院长的立法院,有人即提议蒋介石应该“休息”。[1](P599)孙科虽未明确提出蒋必须下野,但也与主和之于右任、邵力子、张群、张治中、张伯苓等人频繁“交换意见”。对此,蒋介石一度断然拒绝,并严厉指责主和者“丧失了民族精神,完全是投降主义者”[2](P503、502、504)但是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11月22日结束后,蒋因丧失18个整编师而惨败,不得不同意孙科出任行政院长主持和谈。 其实,蒋介石并非完全因孙科的压力而同意他继任行政院长;相反,这是蒋在经济军事都非常恶化的背景之下考虑战略撤退的必然结果。这一计划的推行,需要以“和谈”为幌子,组成一个“和谈”内阁。从各种关系来说,孙科是蒋认为最合适的人选:第一,在与中共关系上,孙科基本主张以和平解决国共矛盾,强调国民党虽然“在军事上比共产党人强大得多”,“但是不能指望消灭从事游击战的中共”,[3](P725)他因此一度被中共视为国民党中持论较公正者。第二,在对苏关系上,孙科一度是国民政府同苏联打交道的重要人物,蒋可以利用他同苏联再度接触。第三,在对美关系上,孙科因曾经竭力打造一部宪法限制蒋之独裁而被美国视为“自由分子,立场居中偏左”,[4]并在全面内战爆发后放弃亲苏而亲美。蒋以他出任行政院长,不但可以“对美表示友好”,并可答复其“关于扩大中国政府基础之要求”。[4]第四,在国民党派系关系上,由于孙科是孙中山唯一嗣子,有人希望他“作为团结的象征,对党的日益扩大的分裂局面至少能起到某些弥合的作用”。因此,尽管何应钦、张群均有意问鼎行政院长,蒋也考虑过胡适和张治中,但还是于11月26日决定由孙科出任行政院长。 孙科接任后,就“毅然决然地要求赋予他负责的行政院以正当的权力,尤其是在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关键问题上的决策权”。[5](P198)一方面,他以医治足疾为名赴沪,自信数日可以组成和谈内阁。果然在几天后,张群、陈立夫、张治中等人对入阁一事原则上均已同意。在这些人中,两张赞同与中共直接商谈,陈立夫赞同美国、苏联、法国和英国四国调解,虽然在和谈方式上意见不同,但均认为需要和谈。张治中还与黄炎培协商了国共和谈的步骤和方式:“(1)蒋介石发表宣言停战下野;(2)中共响应停战;(3)重新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一切。”孙科为此可缓就行政院长。另一方面,他对于内阁的权责,曾经慎重考虑,强调必须“建立有力量有效率之责任内阁,使对各项政务,能迅作决定之实施,不必承转请示”。[6]为此,他要求司徒雷登向蒋介石施加压力交出一切实权。这些努力似乎成功,12月12日即传出他已获得决策和人事全权的消息。[7](P585) 其时,蒋介石正布置徐州、蚌埠地区作战,企图南北夹击解放军,一举稳定江淮局势。这决定了孙科不能组成和谈内阁,“一位中国政府高级官员”11月27日就宣称要“建立代表中国一切非共产党分子的责任内阁,此内阁应负起与共产党作战的责任”。[8(P880)因此,蒋介石对孙科的上述努力做了相应的回击:在寻求美国的支持上,蒋派张群专门询问司徒雷登是要求他退休还是支持他继续从事反共“事业”。在人事上,除了强迫孙科延纳朱家骅、张厉生入阁共同努力,一致杀“贼”外,蒋还拒绝孙科以张治中任行政院副院长兼国防部长之请求,并将吴铁城争取过来站在自己一边,要求孙科以吴任副院长兼外长,使吴“切实取得对行政院的控制权”,②张治中因此决定返回兰州。在权力上,蒋拒绝孙科赋予行政院全权的请求,《中央日报》据其旨意强调孙科必须将行政院变成“最高统帅之下”、“汇合全国智慧与才能而兼有军事政治性的幕僚组织”,[9]将一切权力集中于总统之手。这些反击取得一定成效。美国政府一方面表示只要蒋能以“人类自由的确立与广泛实行,和中国独立的保存”为原则而继续作战,就一定给予他“积极同情与支持”;[10](P908)一方面批评孙科倾向于与共产党和谈是一个极大的错误。这样,孙科12月15日入宁晋谒总统后心情很沮丧。 孙科并不甘心,强调如果张治中不能入阁,他就不再担任行政院长。同时,他要求司徒雷登表态美国是支持“继续作战,还是求取和平”,是否劝告蒋“退休或到海外旅行或以其他方式消除他对国事的绝对控制”。[8](P882、884)这些努力仍然落空,蒋介石坚持吴铁城必须入阁,强调孙科要考虑的是“政治经济外交要怎样才能支持剿匪军事争取最后成功”,[11]而不是和战问题。司徒雷登也强调孙科需要考虑的是“从现在起是否能更有效以军事或政治的方法和共产主义作战”,并要他自己“劝告”蒋“放弃他的紧急权力,并将更多权力委托给行政院”。[8](P882、883) 显然,孙科无力组成全权负责和谈的内阁,因而一气之下准备拟就一个声明,解释他不能组阁的原因。但是,他的本意是追求“光荣的和平”,他幻想江淮局势稳定后再“设法由共党方面获得谈判的和平中的最好条件”,[12]因而既同意继续与共产党作战,又强调不能完全关上和谈大门。蒋介石表示同意。这样,孙科终于在12月20日组成内阁,吴铁城任副院长兼外长,张群、张治中、陈立夫、翁文灏、张厉生、朱家骅担任不管部务的政务委员。从接任之日算起,孙科组阁竟然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