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6;D2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3815(2011)-09-0058-08 经费为政党血脉,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费来源包括党外协助、党内派捐(党内义务捐)、党费三类。鉴于党外协助是来自共产国际、党外人士或团体的资助,党内派捐是向有经济实力的党员派捐,因此,与每个党员休戚相关的就是缴纳党费。为什么要缴纳党费?党的早期文献指出,每个党员都担负有养活党的责任,按月缴纳党费,既是帮助党的经济,也是“表示每个党员的责任心”,假使一个党员每月很少的党费都不肯缴纳,其对党的信仰也就可想而知了①。透过中共各时期党费收缴规定的变化,可以揭示政党成长的内在肌理。 一、建党初期党费收缴情况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即制定了向党员征收党费的细则。1922年通过的组织章程规定,党员按月缴纳党费,月薪在50元以内者,缴1元;在50元以上者,按月薪的1/10计算;无月薪者及月薪不满20元的工人,缴0.2元;失业工人及在狱党员均免缴党费②。1923年,中央政治局在修正章程时,对缴纳党费做了更为细致的规定,党员月薪在30元以内者,缴0.2元;在30元以上至60元者,缴1元;60元以上至100元者,缴月薪的1/20;在100元以上者,缴月薪的1/10;失业工人及在狱党员均免缴党费③。 考察党员缴纳党费情况,据1924年上海地方委员会工作报告,在47名党员中,学生13人,工人8人,商人3人,教员、编辑或其他职业的有23人,合计每月可收党费130元,但“实际上不能按月收清,上月收到的仅30元”④。另据山东地方委员会工作报告,济南有党员8人,青岛3人,淄川炭矿2人,张店1人,济宁1人,离济者1人,除1人按月缴纳特别费3元外,余均4个月未缴党费⑤。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看,在党的初创阶段,党员多不能按时缴纳党费。在1923年6月马林致共产国际执委会的信中提到,中共有党员420名(其中工人160名),“缴纳党费的党员不到十分之一”⑥。 党员不能按时缴纳党费致使党原本紧缺的活动经费,更加匮乏。1924年9月,陈独秀致信维经斯基,陈述经济困境,由于经费不足,党的“许多方面工作处于荒废状态”⑦。解决经费问题,中共在期望共产国际经济援助的同时,更加重视党费收缴工作。具体而言,一方面对无收入及月薪不满20元者,由地方支部斟酌情形,核减党费。另一方面对月薪200元以上者,征收特别捐⑧。及至1927年,中共第三次修正章程,对月薪80元以上者,即征收特别捐⑨。同时,强化缴费纪律,强调全体党员应严格执行缴纳党费的义务,各级党部要按月计算党员的实数,做到“依照党费核算党员的数目”⑩。 遗憾的是,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各地党组织遭到破坏,以致各区委、县委、省委无党员名册;不开会,不缴党费,成为组织生活的常态(11)。以广东各级党组织为例,大多数党员没有缴纳党费,党费的征收也很不普遍,有些地方党部“竟是分文无收进”(12)。及至1931年,也只有琼崖特委、惠阳县委“曾经进行了征收党费的工作,同时做的还是非常不能令人满意”;其他各地党部,则完全忽视了这一工作(13)。 探究这一时期党费收缴困难的原因,必须立足革命政党的生存空间。暴力革命的性质,决定了组织生活必然面临诸多突发事变的干扰。以山东地方委员会为例,1924年1月,中共中央特派员吴容沧在济南向银行筹款时被捕。在反动军警的到处搜捕下,济南的多数共产党员被迫离开,致使党在济南的工作一度陷入停顿状态,“四个月未曾正式开会”(14)。在此环境下,让党员按月缴纳党费显然不太现实。与此同时,党内同志多是职业革命家,靠领取津贴为生,没有津贴就无力缴纳党费。仍以山东各级党组织为例,因中央没有经费下拨,导致地方党的活动经费困难。1931年底,省委负责人为筹经费,“将被褥都当出去,过着游击宿眠的生活”。博山特支负责同志更是饿得跑到青岛,在途中又因无钱买票,在火车上被殴打。(15)在此情形下,党员不能按月缴纳党费原本无可非议。当然,党费不能按时缴纳的原因还有很多,但险恶的斗争环境决定了党对党费收缴中存在的问题,还来不及详查细究。 二、抗战时期党费收缴遇到的难题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政权的建立,使得党检讨党费收缴问题有了稳定的内部环境。在陕甘宁边区,边区党委与西北局就此问题展开全面调查。结果显示,随着以农民为主体的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党员不缴党费几成普遍现象。究其原因,多数农村党员还不懂得缴纳党费的意义,有的认为,“党应帮助党员,怎么党员还帮助党”?有的认为,党费就是当地负责人对党员的剥削;也有的认为,党费是印文件的纸钱,不发文件,就不应缴党费;甚至有的教员党员也与农民党员一样,“一定要每月只出五分洋的党费,而不愿缴纳所得税”(16)。 面对党费收缴中存在的问题,中共多次强调,基层支部在按期征收党费的同时,要经常向党员讲解党费的意义。对真正贫苦的党员可以减少缴费比例,或免征党费;对经常无故不缴党费的党员,应给予应有的处分。为提高党员思想觉悟,抗日根据地的各级党委成立了教育训练班以及支书、干事的专门训练班。同时,对于一般党员,各地还举办流动训练班,使每个党员受到基本的教育。(17)为纯洁党的队伍,各抗日根据地又开展了对干部队伍的整理与审查工作。以陕甘宁边区为例,据边区党委组织部统计,自1937年到1939年的两年里,边区党委先后进行了“五、六次的审查”,在整理与审查的过程中,共洗刷了3180个落后分子(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