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退台初期向下扎根的尝试

作 者:
冯琳 

作者简介:
冯琳,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006)。

原文出处:
当代中国史研究

内容提要:

国民党退台后,为克服以往弊病,出现了一场反思热潮,倡导“群众路线”,进行土地改革,改善渔民、盐工、山胞等贫苦民众的生活状况。国民党在谋求新生的改造运动中不但规定农工应占新党员的半数之多,还设法发起各种民众运动,提出为民服务、为民除害,倡导社会调查。这些措施的意图在于另起炉灶,在以前边缘化的统治区域站稳脚跟,赢得民众,建立所谓模范区和复兴基地。然而,由于国民党本身的局限性,其“群众路线”所行不远,与民众之间仍有距离,在台湾根基的稳固尚不能实现。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2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11)05-0066-09

      国民党自大陆失败退台后,为克服以往弊病,出现了一场反思热潮,展现出一些争取民众的姿态,并在1950年七八月间发起党务改造运动。此次改造被国民党赋予重要意义,是国民党继1924年改组后的又一次党内重大变革,确立了国民党后来在台统治的基调。

      一、“群众路线”的提出与实践

      国民党在大陆时期,给人的观感有如空中楼阁,头重脚轻,摇摇欲坠。国民党与民众脱节,只是政治意义上的组织,在社会中影响甚微。遭遇失败后,国民党反省得失,认为:“党员应与群众接近——主义思想是党的灵魂,民众乃是党的基础,本党过去所犯的错误,就是党与群众脱离了”。①因而,国民党要在台湾立足,就要走“群众路线”。

      实际上,早在退台前,国民党应向下发展群众路线已成为党内相当一部分人的共识,并逐渐成为国民党中央的主流声音。退台后,为获得群众同情和信任,国民党着手采取一系列措施,缓和党群关系,笼络民心,保障劳工利益、扶植自耕农等内容被列入其政治主张中。如规定:“要积极扶植劳工组织,保障劳工权益,维护劳工择业转业的自由,并举办社会保险,以安定劳工的生活”[1];“规定合理工资或配发工人实物,并对收入特低,生活最苦之工人尽先予以调整”;“废除包工剥削制度,切实保护女工童工”;②“实行限田政策”,“切实扶植自耕农,以达到耕者有其田的目的”③等。一些措施在改造运动之前就已实行,如对农民采取减租等土地改革措施,改善其处境。

      国民党在台湾分步骤进行了土改。第一步,自1949年4月实施三七五减租。限定耕地租金不得超过土地主要产物年产量的37.5%;租用耕地一律订立书面租约,租期至少六年。第二步,公地放领。1951年6月《台湾省放领公有耕地扶植自耕农实施办法》出台。按照耕地主要产物年收获总量的2.5倍的地价,将“国有”和“省有”耕地所有权转移给农民。受领农户,每年交25%的年收成,连续交纳10年,可获得耕地所有权。第三步,“耕者有其田”。1953年4月,“省政府”颁布了相应条例。地主保留中等水田三甲或旱田六甲,超出部分由“政府”征收后转放现耕农民受领;“政府”按被征耕地主要产物年收获量2.5倍的地价以7成实物土地债券、3成公营事业股票搭配补偿地主;受领农民以征收地价相同的价格,另付4%年息,于10年内分20期付清。

      台湾的土改收到较好效果,实现了农村经济的重分配,促进了社会结构的调整。“外来”的国民党政权因没有与当地封建经济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来自强大政治势力的阻力,在台土改取得了国民党在大陆时从未取得的成就。这些改善农民处境的举措可被视为国民党走“群众路线”较为成功的部分。

      台湾渔民和盐工的生活改善和组织亦被国民党所关注。为使渔民等生活贫苦的人群不成为中共的突破口,蒋介石指示“行政院”督饬实施关于改善渔民矿工生活的建议办法,“行政院”做出回应,采取了诸如废除鱼市场手续费、使用费和佣金,提供低息贷款,改进渔会组织,简化出入港手续等措施。[2]

      国民党策动改善渔民、盐工、劳工生活,号召国民党党员深入渔村、盐场、工厂扩大调查,运用党政关系推动“政府”采取改善其从业与生活的措施,产生了一定效果。整顿渔市场、废除中间盘剥的措施,一年中减轻渔民负担847万元。④国民党对于渔民中失业及儿童孕妇等弱势群体,进行特别照顾,协助就业,捐赠营养品。在重要渔村成立牛奶站,供应奶粉。1951年度,成立的此类牛奶站共计32个,后来还有增加。⑤自1951年5月至1952年4月,受接济儿童孕妇5159人。⑥自1952年2月起,盐工工资由每生产1吨25.6元增加到36.6元。盐工生活设施得到改善,一些盐工新村付诸兴建,⑦举办盐工副业,构筑盐场土方工程,设置盐场卫生所。⑧对劳工设立保险,改善劳保措施,改善私营工厂劳工待遇,加强民营矿场设备及保安检查,调整码头工人工资等。到1952年11月15日,参加劳工保险的单位有1197个,投保人数189127人。⑨

      二、改造委员会对民众的争取

      1950年8月至1952年10月国民党进行了大规模改造运动,这场运动奠定了国民党在台湾统治的基础,是其退台初期最重要的举动之一。改造措施较多体现了向下扎根的意图,反映出此时国民党的政策倾向。期间,各级改造委员会多次发布关于向下走、向下看、扩大社会基础的指示。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以下简称“改委会”)建立了青年、工人、农人、妇女、社会和工商各运动委员会。

      改委会将国民党的构成成分和社会基础定位为:“以青年、知识分子及农、工、生产者等广大劳动民众为社会基础,结合其爱国的革命份子,为党的构成份子”。[3]为实现这一目标,改委会在各项改造措施中给予相应配合。如为提高农工等类党员的比例,将改造期间征求新党员比例定为:农工约占50%,青年及知识分子约占30%,生产者约占10%,其他约占10%。经各级党部努力,国民党社会基础有所扩充,党员结构有了向下发展和本土化趋势。根据1951年底的统计,农工成分占到了37.7%,知识分子占61%,30岁以下的青年占49%。[3](p.449)台湾省籍党员人数也有较明显的增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