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特国的起源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西夏学

内容提要:

本文译自克恰诺夫(Е.И.Кычанов)著作《唐古特历史》(История Тангут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а,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2008)第35页至第44页。文章主要从羌族人的早期历史、羌族与古代三苗部落联盟的关系以及唐古特主要历史时期的民族起源及社会经济制度发展等方面对唐古特国的起源问题进行了考察。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2012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公元10世纪末,中亚诞生了一个新的、强大的国家——西夏(982-1227),它由公元6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史称党项的民族所建立。①突厥人、蒙古人称其为唐古特,②吐蕃谓之弭药。③

      中国古代学者认为“党项羌在古析支之地,汉西羌之别种也”,④而最早的中国史料表明西羌和党项都是古代三苗人的后代。⑤因此,在考察唐古特早期历史时,笔者从对羌族人进行简洁描述和探讨他们与三苗部落联盟的相互关系入手。在此,笔者仅触及部落最主要的历史时期,主要涉及民族起源问题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问题。

      羌族部落在黄河上游地带和与库库诺尔湖(青海湖)邻接的草原地区生活了几个世纪。公元前2000年殷朝甲骨文的卜辞中最早对羌族有所提及。⑥因为根据记载,当时羌族居住在陕西西部和甘肃东南部,他们可能与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有联系,因为齐家文化大约也存在于相同的时期和区域。

      齐家文化和公元前2000年甘肃省其他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都是由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演变而来的。倘若齐家和仰韶文化存在起源上的联系,那么笔者似乎可以进行以下推测:亦或仰韶文化和殷族有共同的表现,他们(仰韶和殷)是同一部落的不同族类,并且他们是殷和羌两个部落的祖先;亦或羌族的祖先原来就定居在甘肃和库库诺尔湖东部地区。⑦

      由此引出羌族与古代三苗联盟的亲属关系问题。在一系列中国史料中是这样记载的:“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⑧而在其他与传奇相关的记载中也提到“窜三苗于三危”的故事。⑨

      苏联的东方学文献提出这样的观点:三苗族事实上是在公元前2000年末和公元前1000年初联合起来的,他们居住在长江中游地区。⑩倘若事实如此,那么不排除存在从这个联合部落分离出一支羌族部落的可能性,因为与传说相关的中国史料关于这里首先提到了三苗向西流放之事。(11)很凑巧的是,有趣的事实都融合到一起:1.传说中提到三苗族在公元前2022年前被放逐到三危;2.在殷朝(公元前1562-前1066年)时羌族已经位于殷朝联盟的西部地区(甲骨文记载);3.至公元前2000年在甘肃地区出现新的考古综合体齐家;4.公元前第二个千年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确实有三苗存在;5.中国史料表明,苗族可能是三苗的组成部分,(12)与羌族同时远行的还有反对殷朝的周武王。(13)

      通过上述比较,笔者可以推测,与传奇有关的中国史料将三苗流放到三危(甘肃)的记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中部一些民族的部分人口西迁的事实,这也为一些古代中国学者认为羌族是三苗的后代提供了理论依据。当然,所有这些目前只能是猜测。也或许这些关于种族起源的猜测是藏-缅语言系统推广总进程中的一部分,该语言系统可以与中国中部和中南部地区的语言系统结合起来(14)。

      不管羌族人是由来自东南的外来人还是由甘肃本地人演化而成,甲骨文的记录表明,在公元前2000年末他们成了殷朝西部的邻居,而至公元前1000年的上半叶,这些遗址无疑成为属于甘肃羌族的第一批考古文物。笔者在此指的是,临洮寺洼文化古墓地带(15)有以火葬墓为过渡的墓地方式,而这种过渡方式公元前1000年的中国史料将其列为是羌族所特有的。(16)

      公元前1000年末羌族发展达到极盛,当时形成了所谓的西羌联盟。此时,羌族社会处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过渡时期。中国史料《后汉书》卷八十七的《西羌传》记载,在公元前后纪元交替的时期,羌族“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17)“12世后,相与婚姻,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釐嫂(寡妇曰釐力之反),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熾,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18)

      部落名称由母姓和父名共同组成——这是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时的一种中间过渡的形式。

      史料表明,日益强大的部族分离出来,其首领变成部落负责人,形成了新的部落族谱。公元1世纪—2世纪,强大部落首领的权利开始世袭。

      公元后纪元开始的前几百年间,羌族与中国展开了长久的战争,频繁的战争使羌族实力变得衰弱。公元310年居住在青海湖附近的羌人被鲜卑人征服,此后鲜卑人在原来羌人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吐谷浑。其他强大且保持独立的羌族部落居住在罗布川河西不远的地方,与现在的拉萨离得很近。这些人成为吐蕃(西藏)人的祖先。(19)

      公元4世纪—7世纪,羌族分裂成了几个孤立群体。最西面和最东面的两个群体逐渐演化成两个大的民族——藏族和唐古特族。宕昌羌和党项羌是唐古特人的直接祖先。

      宕昌联盟成立于公元4世纪末期,(20)而在公元6世纪,他们加入羌族党项联盟。(21)因此宕昌通常被当作党项民族最早的分支。(22)

      笔者尝试对公元4世纪—6世纪宕昌—党项的社会状况进行描述。

      公元4世纪—6世纪继续这样的进程,即一些团体从大的部落联盟中分离出来、并产生自己的首领。每个那样的团体都有唯一的族源(即姓氏),形成独立的社会机构,中国史料用“部落”来标明这些机构。“姓别自为部落,酋帅皆有地分,不相统摄”。(23)宕昌,亦即后来的党项羌人是最早从大部落中分离出来的团体联合。

      笔者认为,当时的姓氏应该理解为由部落首领领导的、具有同族血缘亲属关系的父权部落,并且(以部落首领为代表)拥有一定的领地。那些重新分出的男系氏族实行异族通婚制,因此同一姓氏的族人之间禁止结婚。结婚以后,妻子来到丈夫家里,丈夫死后,妻子也不重新使用自己原来的姓氏,而是可以成为丈夫兄弟的妻子或丈夫其他姓氏妻子所生的儿子的妻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