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学界曾有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有无体系的争论,我觉得这样的争论除了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专门的文艺学美学论著外,也同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建构特点相关。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批判和对德国古典美学的批判中,阐发人类生命活动的审美特征,建构起属于他们的美学理论,表达了他们对于文学现象的相关看法。而葆有批判基质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也因而具有自己非常鲜明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具有极强的批判特性。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思想是两位思想家在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批判和思想批判中作出的积极的理论建树,批判是建设的助产婆。
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批判作为建设的逻辑起点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资产阶级已经确立了政治上的统治权,并建构了体系完备的官方哲学、官方政治经济学,在野的资产阶级理论家则打出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旗号,以此作为与资产阶级当权派讨价还价的筹码。在这种情况下,挑战现有理论的权威,建构属于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以批判开辟道路便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事业无不与批判有关,批判促进了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美学理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许多积极成果就是两位先哲思想批判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批判充满了反思意识,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搞清问题,实现自身认识的飞跃。
马克思的批判活动开始于《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精神个体性”思想是马克思最初批判活动的积极成果。《德意志意识形态》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这部书的写作动机,马克思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了说明:“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①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批判也包含了对自身思想的严格审视。从文学理论建设的层面看,《德意志意识形态》探讨并界定了文学审美活动的社会位置,认为人“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的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②,指出“精神”必定要受物质的“纠缠”,“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该书还对人的发展与艺术的发展线索作了一般的表述,例如人们所知道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美学境界的描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等。如果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对资产阶级理论的总批判的话,那么在此前后,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就已经并不断深入到各具体学科领域。19世纪40年代前期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对德国古典哲学极其重要的理论清算。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法哲学其实是宗教的副本,因此,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实际上也就是批判愚弄人民的宗教,“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③马克思对这个批判的结局是乐观的。他指出,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必定是喜剧。而该书《导言》“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断语不仅是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终极追求和一生实践的轴心,而且也揭示了现实审美化的基本内容。《提纲》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最终归结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④。正是在该提纲中,马克思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进一步表达了他的美学和谐的思想,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并认为只有在革命的实践中才能达致这样的目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再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人类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清晰地昭示出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能动特性。
《共产党宣言》是阐明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的。即使在起草如此重要的理论文件时,马、恩也没忘记他们同各种类型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对立,并自觉地将这些理论作为负面的参照,从而高擎起历史的同时也是美学的大旗,在这面大旗上书写了这样令人振奋的字样:“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⑤马克思在这里所作的表达竟与三年前他在《手稿》中对共产主义社会人的素质的预期惊人的一致,这不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思想的逻辑一贯性?而学术思想的逻辑自洽性正是某种思想实体具有体系性品格的一个重要标志。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转入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是这一批判举世公认的成果。对美学研究者来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一般表述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提出的“人类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思想及对艺术生产与艺术欣赏、艺术发展与社会发展一般关系的揭示与表述将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无法穷尽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批判,因为这样做会使我们不得不罗列全部马、恩的著作。简言之,他们毕生的理论成就都同批判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这里,我只是简约地探讨了批判的必要性和在这一批判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合乎逻辑的展开。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批判是积极的批判,积极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具备彻底性品格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怀有一种学术亢奋,即自觉地将消极批判提升为积极批判。在美学、文艺学领域中,他们坚持了这一学术立场,在对前人美学成果进行批判性审视时,努力将其提升为对自己的美学观点正面的阐述,批判成了马克思正面阐明自己的学术思想的积极媒介。因此,当斯里加、格律恩、巴尔、拉萨尔等批判对象早已经为历史遗忘时,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批判活动中正面阐发的理论观点却被人们长久地记住。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提到恩格斯的相关贡献。恩格斯也长于批判,并且善于在批判中作理论的提升。他还曾有一个专门的说明,称他和马克思的批判活动总是努力将“论战”转变为马克思和他“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释”。恩格斯将之视为“积极的批判”。积极批判与消极批判的分野就在于,后者只是消极地跟随着批判对象作简单化的思想寻踪与学理分析,而后者则要在此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展开充分的论证。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便是积极批判近于完美的实践。杜林在他的著述中对德国许多优秀的思想前辈表达了极度浅薄的轻蔑,并狂妄地宣称自己发现了绝对真理,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散布了许多纰漏百出的错误言论。为了使对杜林的批判臻于彻底,恩格斯不得不跟着杜林进入了一个异常广阔的学术领域,但它却成为恩格斯正面发挥和全面系统阐释他们的理论主张的契机,《反杜林论》也因此显示出马克思、恩格斯学术思想体系建构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