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民族主义、世界主义与翻译的文化协调作用

      在经过“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领域内出现了新的气象:翻译本身的领地得到大大的拓展,翻译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我们今天所说的翻译,绝不仅仅指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实践,而更多地指的是通过语言等媒介将一种文化转换成另一种文化。此外,在当今的多媒体十分发达的时代,语言的媒介作用有所萎缩,翻译研究应该指向语符和图像,总之,翻译研究应当更多地考察翻译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所发挥的协调作用。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疆界变得愈益模糊,人们更关心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东西,在这方面世界主义再度浮出历史的地表。而翻译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民族文化推向世界,另一方面,翻译又可以将具有普世性的东西落实到特定的民族文化语境中,因此它在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之间扮演的文化协调者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中国翻译》,2012.3.5~12,128

      话题链的句法-话语界面研究

      ——汉语话语导向类型特征的一个表现

      话题链以零形名词短语形式的话题连接起若干小句成为话语单位。本文发现话题链的句法-话语界面机制,澄清话-述之间关系的实质,并证明话题链句法行为及序列结构一方面取决于通过不同路径构建起来的关于话题的连贯性话语语义,另一方面也受到前、后景话语信息配置的影响,因此可以作为汉语具有更多“话语导向”型类型学特征的一个证据。这说明汉语“句子”结构表现出“开放性”是因为句法行为受到话语语义、信息处理以及语用因素的影响而具有了更多灵活性。

      《现代外语》,2012.2.111~117

      语言间性:分析哲学的视角

      董爱智

      分析哲学对于语言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语义、语用的分析可以发现,语言交际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三种难以突破的间性:一是符号的异质性;二是主体势差;三是情境的适时性。从表面上看,这三种语言间性在交际实践中更多地表现为一个符号学问题,但是,如果从分析哲学的视角去分析,它存在的合法性依然脱离不了哲学认识论的基础。不可否认,语言间性的存在使得话语主体的话语实践更显得的丰富多彩,但其衍生的符号变异、语义错位、日常语言的不可通约性和话语相关性减弱等问题却使得主体间表达意义的理解受阻。因此,从分析哲学的视角寻求话语空间的扩张,建构一个一元的语言沟通渠道,是话语主体之间实现有效沟通的基本路径。

      《河北学刊》,2012.4.206~209

      突显、激活与转喻的实现

      李文浩/齐沪扬

      认知突显是转喻的动因而不是机制,后者由激活来实施。所谓转喻的突显不平衡,不仅仅是始源域和目标域在突显度上的单独比较这一种情况,还至少包括隐含一组或一组以上比较基准的其他四种类型。转喻的激活具有单一性,这是因为始源域在选择实际激活对象时,除了考虑概念之间客观的邻近性,还依赖于认知主体从原节点到所激活节点的心理可及性。临时性转喻的单一激活往往需要借助转喻句的句法、语义因素乃至相关语用信息的提示。

      《外语教学》,2012.4.23~2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