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惯用语句法:特殊还是一般?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利军(1980-),男,山西大同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张积家(1955-),男,山东蓬莱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特殊教育,E-mail:zhangjj@scnu.edu.cn(广东 广州 510631)。

原文出处:
语言科学

内容提要:

在四种句法变换条件下,文章通过对45个惯用语构建的180个句子进行三种类型(是否具有现实合理意义,是否符合惯常用法,是否丧失惯用语的意义)的判断,分析惯用语句法可变换的可能性和影响变化的因素,探讨惯用语句法变换是符合一般句法分析还是具有自身句法的特异性。结果表明,熟悉性和有无歧义同时影响被试对“合理”句子的判断。被试对添加副词表现出较高的认同性,而对其他三类句法变换存在较大的争议,实验结果支持惯用语理解的Superlemma模型,即惯用语的句法变换受到整词句法的特殊限制。文章部分修正Superlemma模型,增加宾语词素lemma和concept,以解释汉语惯用语复杂多变的句法行为。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10 期

字号:

      1 引言

      句法加工是语言理解和产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产生或理解的根本问题在于探讨句法和语义加工的本质及其关系。句法处理以内隐的加工方式保证语言理解能够正常进行而且语言产生符合理解规则。作为一类特殊的语言符号,惯用语的意义通达有别于一般语言的加工规律。惯用语的句法和语义加工存在矛盾:句法加工将促使惯用语字面意义的通达,而语义加工导致惯用语比喻意义的提取。句法和语义加工的矛盾为惯用语理解带来困难,同时也成为非字面表达理解机制研究的焦点。惯用语的句法加工存在两种争议观点:1)惯用语的句法加工符合普通短语句法加工原则,加工是自下而上的过程,不存在惯用语整词的句法表征;2)惯用语的句法表征中存在整词的句法表征,句法变换受整词句法性质的限制。

      1.1 惯用语句法加工的普遍性原则观点

      为了对惯用语句法本质进行解释,Nunberg(1978)提出惯用语存在语义分解性的性质,惯用语的句法变化基于语义分解性,句法加工符合普遍规律。分解性指惯用语的成分词素对比喻意义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的现象。基于Nunberg的观点,Gibbs & Nayak(1989)提出惯用语的分解性假说,即每个惯用语至少是部分可分解的,个体具备成分单词对整体意义理解存在贡献的直觉。惯用语理解基于组合性:语义可分解的惯用语表达常由成分单词的意义组合而成。个体从心理词典中提取成分单词的意义同时按照句法关系进行组合。作为对比,不可分解的惯用语将直接从心理词典中提取比喻义。但是,除了Gibbs & Nayak的研究之外,几个基于分解性假说的研究并未获得切实的证据,并未发现分解性的显著作用(Tabossi et al.2008;Sprenger et al.2006)。同时,即使分解性假说是对的,它也无法解释为什么“翻旧账”可以进行被动变换,而“抱佛脚”却不能进行同类变换,虽然两者都是语义可分解的惯用语。

      Glucksberg(2001)认为惯用语句法操作符合语用原则,即其句法加工符合普遍语法。因此,任何操作都可以被执行,目的在于强调需要被强调的语义成分。在句法变化中,惯用语的组成成分和意义被保留,句法形式的变化主要是为了交流的目的。例如,讲话者使用被动形式来强调主动句中的客体(宾语),语境条件发挥补全信息的作用。如:作为一位著名且要求苛刻的厨师,他的下手可不好打(打下手)。Glucksberg认为,对多数惯用语而言,句法操作在语境信息的作用下均可接受,即句法变换超越了成分单词语义的限制。既然它超越了语义限制,是什么影响被试对句法是否可变换的判断;是什么决定听者对于给定句子判断为可接受和不可接受,又是什么决定言者把握他们变化句法操作的尺度?Glucksberg认为,对上述问题最普遍的解释是人们使用他们已经具备的语言能力对句法变换进行判断,即人们对惯用语表达句法是否可变换的判断是基于普遍性的规则,即语用原则,语用原则限制了句法是否可变化。从这个观点来看,适用于字面语言的规则同样适用于惯用语表达,因此,惯用语的句法行为是规则的而不是特殊的。

      1.2 惯用语句法加工的特异化原则观点

      为了说明惯用语句法加工对语义产生和提取的影响,Cutting & Bock(1997)在两阶段模型基础上整合惯用语的产生模型,提出混合加工观。在该模型中,词汇被表征为多层网络模型,每层包含对应的概念层、词汇层、词素层和音素层。不同层次的不同节点互相联系,每一层都遵循一定的规则,限定该层次材料的种类、特异性和组合原则。混合模型解释了很多现象,包括惯用语的错觉性结合。但由于并不存在惯用语整词句法单元,这一模型在理解和产生过程中存在不对等隶属关系。为此,Sprenger et al.(2006)提出惯用语理解的Superlemma模型,即惯用语加工是一种多层交互激活作用模型。在句法加工水平存在一个表征整词独立句法的superlemma节点,它体现了惯用语的句法特征和成分lemma相连接。在惯用语表征内部,lemma以及词汇概念水平的整词和成分单词是互相竞争的过程,层与层之间是激活扩散的关系。因此,句法和语义水平是一种平行加工的关系,两者存在交互作用,如图1。

      

      在Sprenger et al.(2006)看来,惯用语的心理表征“必须是一系列词汇的组合,它们的句法具有特异性,同时还包括它们的比喻性解释同样独立储存”。在这个模型中,句法的特异性被superlemma表征。这个特殊的句法单位对单个词汇句法特征具有限制作用,它使得对惯用语成分的句法变化不能被有效接受。例如,kick the bucket的superlemma使得该惯用语不能进行被动变换。Superlemma具有惯用语整词句法的功能,超越了单个词素组合构造的句法功能,它使得单个词素之间的句法关系特殊化,单个词素早先存在的一些句法变化受到superlemma的限制。因此,Superlemma模型认为在个体的长时记忆中应该存储了惯用语的比喻意义和整词的句法信息,而这些信息的储存以语言经验(熟悉性)为基础。

      由此,惯用语的句法变换存在两种观点的争论。本文的目的在于调查个体如何处理惯用语不同类型的句法变换。依据Superlemma模型,惯用语的句法具有独立表征,句法变化将依赖于语言使用经历。而语用能力模型认为惯用语的句法符合一般规则,惯用语的句法变化并不依赖于语言使用经验。同时,惯用语句法变换依赖于是否破坏整词的superlemma,破坏整词superlemma的变换将会受到限制。而语用能力模型并未严格限定惯用语整词的句法性质,因此句法变换分析依据一般规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