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山东方言的共时语音现象看其历时演变的轨迹

作 者:

作者简介:
钱曾怡,山东大学文学院(济南 250100)。

原文出处:
汉语学报

内容提要:

方言语音同一时期存在的新老或文白异读、某一字在不同语词中的不同读音,以及不同地区方言之间的读音差异,常常蕴涵着语音系统历时变化的层次。本文试图通过山东方言中所存在的上述种种现象的对比分析,寻求语音演变的某些历史轨迹。通过研究得知,方言中的地名和人名读音、常用的生活用语较多保留早期读音,新词语、读书音则多用新起音。从地域比较中还可以明显看出,山东方言的古今演变的地域走势大多是东西向的,即东部较多保留旧读而往西逐渐转变向共同语靠拢。方言语音演变的事实很难直接考查出历史年代,本文的探讨也只能限于某些过程而难以说明其具体时间。全文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共八个问题。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9 期

字号:

      一、声母

      1.1全浊声母 並、定、群、从、澄、崇、船等中古全浊声母的字,今官话方言读为清声母,塞音和塞擦音大多按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分为两类。山东胶东半岛东端的荣成、文登等地基本也是这种情况,但有5~60字口语平声读为不送气音。(参见钱曾怡1981)5~60字有新老、文白异读或两可的现象。主要是白读、旧词语读不送气,文读、新词语读送气,如“台”字,“锅台”、“戏台”的“台”不送气,“讲台”、“舞台”的“台”送气。就使用的人来说,老人和小孩及不识字的人多用白读,但是小孩一旦上了学,就会逐渐改变。

      王淑霞(1995)“同音字表”,其中中古全浊平声字存在平声不送气一读的字有60个,这些字全部另有文读音是送气的,见表一(声调全部阳平,调号一律省略):

      

      

      当地有顺口溜描写方言的这种情况:

      

      从以上的情况推断:文登、荣成等地的古全浊声母字,早先转变为清音是不论平仄都读不送气音的,后来受共同语或周围方言的影响,平声字逐渐读为送气音。只是一些老人或日常生活用词,还保留不送气的读法。1965年笔者在荣成参加“四清”,老百姓称笔者“老钱”,“钱”是不送气的,从而引发了笔者对当地古全浊声母字今读送气不送气问题的注意。

      1.2尖团音 分不分尖团音,是观察汉语方言特点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精组和见晓组声母各自按韵母洪细分化,分化后两者的细音合并。这种现象,音韵学称为不分尖团,是汉语声母历时演变的总体趋势,许多方言都符合这一走向,例如北京。北京的精组和见晓组字分别在逢细音韵母时跟读洪音韵母的字分开,两者又合并为相同的声母。如表二:

      

      分尖团的方言,则是精组或见晓组的细音虽然也与洪音字分开了,但是并没有像北京那样两相合并,而是各自独立为不同的声母,实质上是精组和见晓组按韵母洪细分化后,又细音逐渐归并的过渡情况。由于两组细音声母的演变进程在不同地域有所不同,因此就有不同方言尖团读音的多种差异。在分尖团音的方言中,凡是来自古精组的字音叫尖音,来自古见晓组的字音叫团音。

      山东境内分尖团的方言分布在山东东区(山东方言的分区参见钱曾怡2001,第三章)的绝大多数地方,以及西区西鲁片的菏泽、郓城、曹县等地和西齐片的滨州、利津。按地域分布可分为两大类型:

      西区分尖团的情况比较单纯,如菏泽、滨州,一般是团音读,细音读ts、ts‘、s,是汉语方言分尖团方言的最为普遍的读音类型。这种类型的特征是,见晓组字的读音在细音前演变为,跟北京相同,而精组字仍然保持ts、ts‘、s的读音,与洪音声母相同。

      东区的尖团读音有多种音值,体现了一定的历时演变过程。下面主要讨论东区的尖团读音问题,先看表三(表中地点从半岛的东端向西、向南排列):

      

      见晓组和精组由舌根音或舌尖前音发生音变的动因是细音韵母,是由于舌面前高元音(古开口三四等和见晓组二等字)跟太靠后(舌根)或太靠前(舌尖前)的辅音拼合不便,是韵母牵动了声母发音部位的变化。在山东分尖团的方言中,半岛东端的荣成等地,是最原始的一种尖团读音,表现为精组不变,见晓组由舌根稍稍向舌面过渡,处于分尖团的起始状态。随之向西、向南发展,见晓组进一步读为舌面前音,精组字也开始向舌面变化。上表由东北向西南的大体演变,见晓组线条比较清晰,精组各地有不同情况,大致是:

      

      

      表四说明:尖音或团音,都有跟照三类声母“蒸称声”等字合并的现象:北部是尖音跟照三类合并(又如牟平、烟台尖音和照三都读为);南部则是团音跟照三类合并。但是东端及两地中间的大片地点是三类分立的,例如荣成(东端)和青岛(两地之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