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选择性约束在汉语驴子句中的运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梦(1985-),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河北 保定 071002);武文斌,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4)。

原文出处: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通过分析汉语驴子句的语义和句法,证明了无选择性约束是分析汉语驴子句的最佳方式。首先深入分析了三种条件句形式的汉语驴子句,即光杆条件句、“如果”条件句和“都”条件句,对郑礼珊和黄正德主张的汉语驴子句的分类提出质疑,建议将后句中出现的代词和疑问词均视为变量,与前句中的疑问词一同受必要算子的无选择性约束,被赋予全称量化意义。在统一了汉语驴子句的句法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了语义部分得出的结论,即除非句中出现明显的时间标志或表存在性质的暗示,汉语驴子句应由无选择性约束理论来分析,两个分句都包含一个变量,同时被句中的一个显性或者隐性的全称算子约束,表全称量化意义。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8 期

字号:

      一、引言

      驴子句是语言学界一种有争议的语法现象,其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典型的驴子句如下:

      (1)If a farmer owns a donkey,he beats it.

      在该句中,代词“it”的先行词是无定名词“a donkey”,因此,按照传统语义理解,“a donkey”应是一个存在量词[1],因为像“a boy”“some girls”这样的无定名词均被看作是存在量词。例如,句子“a boy likes his mother”表明至少存在一个喜欢母亲的男孩。然而,如果按照传统观点将“a donkey”视作一个存在量词,则语义解释将是:

      (2)Ex(donkey(x)&owns(a farmer,x)→beats(a farmer,x))

      该句的解释是“for some donkeys,if John owns these donkeys,he will beat some donkeys he own s”.这种解读不能正确表达原句的意义。因此,“a donkey”不能被视做存在量词。海姆(Heim)和坎普(Kamp)提出,无定名词“a donkey”应被视为全称量词,其语义理解是:

      (3)Ax(donkey(x)& owns(John,x)→beats(John,x))

      (3)表达的意义是“ for all donkeys,if John owns them.he will beat all the donkeys he owns”.这个解读与传统的分析不同,因此,在驴子句中,无定名词不能视为存在量词,而是全称量词[2-3]。目前针对驴子句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理论,一种是无选择性约束理论,另一种是E类代词理论。

      无选择性约束理论是由刘易斯(Lewis)首次提出的。刘易斯将“always”“usually”等量化副词看作无选择性约束算子,约束其辖域中所有自由变量[4]。

      海姆和坎普应用无选择性约束理论来解读驴子句。他们认为在驴子句中存在一个隐形必要算子“al-ways”,该算子成分统制并约束两分句中的无定名词和代词。

      因此无定名词和代词均被视为量词。因此(1)中的驴子句应理解为:

      (4)Always[farmer(x)&donkey(y)&x owns y][x beats y]

      另一种分析方式是由Evans提出的E类代词理论。Evans指出,驴子句中的代词“it”属于一个特殊代词类型,即E类代词。E类代词最突出的特点,是它既不属于约束变量,也不属于同指[5]。例如:

      (5)a.Few M.P.s came to the party but they had a good time.b.Few M.P.s came to the party but few M.P.s had a good time.c.Few M.P.s came to the party but all the M.P.s who came to the party had a good time.

      在(5a)中,代词“they”不被“few M.P.s”成分统制,因此不属于约束变量。如果“they”与“few M.P.s”形成同指关系,则该句的解读不正确,如(5b)所示。(5c)才是该句的正确解读,因此句中的“they”属于E类代词。

      二、汉语驴子句的语义

      与英语驴子句相比,汉语驴子句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根据郑礼珊和黄正德的观点,汉语中有3种形式的条件句属于驴子句,分别是光杆条件句、“如果”条件句和“都”条件句:

      (6)a.谁先来,谁先吃。x comes first,x eats first.

      b.如果你看到谁,请叫他来见我。if(for some x,(x a person)(you see x)),then ask him/her to see me.

      c.你叫谁进来,我都见他。For all x,x(a person you ask to come in),I will see x[1].

      汉语驴子句的特殊性在于前句中出现的是疑问词,而后句出现的(是)疑问词或代词。在上面的例句中,第一个疑问词字“谁”不能通过成分统制来约束后句中的“谁”或“他”,但事实上,前后句存在照应关系。因此(6)中的3种形式的条件句均被视为汉语驴子句。

      郑礼珊和黄正德称,汉语驴子句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光杆驴子句,第二类是“如果”/“都”条件句[1]。他们认为,光杆条件句的后句只能出现疑问词,而在“如果”/“都”条件句中,后句却不能出现疑问词,因此两类驴子句存在互补的关系。基于这样的分类,郑礼珊和黄正德分别将两种理论对应地去解读这两类汉语驴子句,即用无选择性约束理论解读光杆条件句,用E类代词理论解读“如果”/“都”条件句。

      在无选择性约束理论框架下,光杆条件句中的一对疑问词属于变量,本身没有量化意义,假设句中存在一个隐性必要算子,该算子成分统制并约束这一对疑问词变量,因而赋予全称量化意义。如下所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