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数标记“们”的来源

作 者:

作者简介:
汪化云,浙江财经学院中文系,E-mail:wanghy@163.com(浙江 杭州 310018)。

原文出处:
语言学论丛

内容提要:

汉语方言中存在着“辈”演变为m声母和复数标记“辈人”产生并合音为“们”的痕迹。文献资料则证明:“辈人”具备合音为“们”的时间条件,宋元两代“辈人”和“们”的出现与否存在共变;而早期的“们”与“辈人”的意义相同,“m声母的‘辈’+人”合音与“们”的读音也相同。此足见“们”应该来自“辈人”的合音。“们”的字形和功能、宋元明之间“们>每>们”的反复等现象,也支持这一观点。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8 期

字号:

      1 导语

      人称代词、指人名词的复数标记“们”始见于宋代,曾有过“瞒、满、懑、门”等写法(吕叔湘1985:54—57)。关于“们”的来源,人们有多种说法。或以为来自表示“家庭”等意义的“门”,如同某些方言用“家”表达复数一样(李艳惠、石毓智2000);或以为源于“等类、色样”意义的“物”,而其鼻音韵尾①n则来自不同方言系统同源音类的叠置(江蓝生1995);或以为是“每人”的合音(罗杰瑞1995:109—119)。这些说法对“们”的来源在音、义两个方面的论证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门、物”二字不能同宋代以前出现的“辈、弭、伟”等复数标记联系起来,而在汉语复数系统的演进中,这种联系一般认为是应该存在的;“每人”合音说则完全是假说,没有文献依据。因此,上述三种说法都难以成立。

      一般认为“们”的前身是“辈”(吕叔湘1985:54—59)。然而“们”的鼻音韵尾是如何产生的,人们却没有给予很好的解释。梅祖麟(1986:407)认为,由“辈、弭”等的-i韵尾或韵母,演变为“们、瞒”等的-n韵尾,是受了阿尔泰语的影响。因为在共同阿尔泰语里,语根收或以居末的二合元音,其复数形式是加尾的。这种说法有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宋元明之间这个复数标记的写法出现了“们>每>们”的反复,而元代是汉语受阿尔泰语影响最强的时期,这个标记却写作没有尾的“每”。可见,“阿尔泰语影响说”难以成立(蒋绍愚1996:136)。汪化云(2008:276—285)认为,“们”应该是“辈人”的合音。但他只是提出了观点并列举了一些例句(个别例句有误),没有进行深入的论证,因而显得说服力不强。

      本文拟对“们”的来源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认为,“们”的确应该是来自“辈人”的合音。汉语方言、文献资料乃至“们”字本身,都反映出这种合音的前提或证据。

      2 合音的前提:“辈人”组合的产生、发展和“们”出现的时间

      “辈人”先于“们”的存在和作为一个组合的较多使用,是其合音为“们”的前提。汉语方言和文献资料反映出“辈人”组合出现的动因和发展,反映出其具备了合音的前提。

      2.1 从方言看“辈人”产生的动因和痕迹

      方言更多地表现为口语形式,而“合音”本质上是口语中的现象。所以,我们在寻觅文献资料证明“辈人”合音的同时,也注重从方言的角度予以论证。

      我们知道,从甲骨卜辞到现代汉语,指人名词、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经历了一个从无标记到有标记的发展过程。有标记复数形式的源头,大都是表示多数的实词。如战国后出现的“侪、等、辈”等复数标记,就都是具有“多数”词汇意义的单音节实词。随着汉语的发展,有些单音节实词又发展成为复音的复数标记,“辈人”(详下)就应该是这样的标记。导致这种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二,是区别的需要。汉语方言指代词、疑问代词后表示多数的成分,一般也是来自表示多数的词语,与人称代词复数标记的源头基本相同。一些汉语方言点人称代词和指代词、疑问代词后表示多数的成分同形,就证明了这一点,如(汪化云2008:254):

      

      

      虽然复音化和区别的需要,使得汉语方言中完全有可能产生复数标记“辈人”,但是我们只是在文献中(详下)而没有在方言中发现其明确的用例。赣语江西吉水的“妈人”、都昌的“巴人”(李蓝2008:238),作为复数标记其字面意义毫无理据,似与“辈人”不无关系。这两个方言点处在东南方言边缘而与北方方言毗邻,其“巴、妈”的声母分别与帮母的“辈”[p]和演变为双唇鼻音的“辈”([m],详3.2)相同,韵母则读作单元音a,可以看作是集中反映了“辈”的声母在方言中的不同读音和韵母的弱化。如果合音的话,“妈人”就与“们(瞒)”音同或音近,“巴人”就与东南方言复数标记“奔(班)”(详3.1)音同或音近。因此,复数标记“妈人、巴人”很可能就是“辈人”的弱化形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