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语言的使用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言的发展过程,其间各种新词新语层出不穷。每个新词新语都有自己产生的背景、方式和理据。有的晓畅明白,有的则曲折隐晦。比如“肥皂剧”这个词,我们最初看到它,虽然大概知道其中的“剧”是“戏剧”之类,但对于整个词语的确切意思却不甚了了。即使调动所有的语言知识,也仍然理不出头绪。因为文艺作品“剧”与洗涤用品“肥皂”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无法联系到一起。按照既有词语如“爱情剧”、“历史剧”等的思路来理解,它应该解读为“关于肥皂的戏剧”,然而这却不是其本意。要搞清楚“肥皂剧”的真实涵义,就必须追根溯源,看它是如何生成的。 从源头上来看,“肥皂剧”是个外来词,它由英语复合名词(compounds)“soap opera”直译而来。民族和语言不同,并不意味着一般事理也必定不同。英语中,“soap(肥皂)”和“opera”的关系同样风马牛不相及。那么,英语中的“soap”和“opera”是凭什么结合到一起生成“soap opera”的呢?原来,这背后另有故事。20世纪30年代,美国无线电广播中经常播放一种长篇连续剧,因其间多插播“soap”广告,有人就用“soap op-era”指称这类广播剧。时间一长,“soap opera”就用开了。后来进入电视时代,虽然插播的广告与“soap”毫无关系,但是人们仍习惯性地用“soap opera”来指那些分时段播放的“以家庭问题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较著名的如《老友记》(Friends)、《欲望城市》(Sex and City)等。 两个本不相干的名词直接结合构成一个新形式,在汉语里并不限于“肥皂剧”这一个词。汉语中有相当多的名词性结构形式都是以这种方式生成的。比如2008年家喻户晓的“可乐男孩”就是一个代表。“可乐男孩”跟“soap opera”一样另类。首先,“可乐”跟“男孩”没有天然的联系,其次,用“可乐”来限定“男孩”,不仅太特别,还有点怪异,让人一时摸不着头脑。同样,“可乐男孩”的生成也基于一个故事①。当我们了解了该故事之后,就不感到有什么不当,反而认为这是一个新颖、简洁的表达形式。它除了用于指称特定的个体之外,还能表达其他语义信息。这是别的形式如“汶川男孩”之类做不到的。像“可乐男孩”这类还有很多。既有指人的,也有指物的。前者如“气球男孩、玻璃女孩、元宵小姐、灯塔民警、板凳妈妈、刀锋战士、馅饼教授、白宫书记”等,后者如“鼠标手、汽车炸弹、粉丝经济、民生地铁、项目学术、情人腐败”等②。 “可乐男孩”之类从形式上看,用的是黏合方式;从语义方面看,多为超常搭配,给人的感觉是另类、新奇。因此,方便起见,本文称之为新异黏合语。汉语语法学界似乎尚未有人对这种指称形式做过专门研究,我们试图在这方面做一点尝试。 二、新异黏合语是一种复合词语 就内部的结构、语义关系来看,“可乐男孩”之类因组成成分的不同而大有区别,且这种差异错综复杂。下面以“木头人”和“教授爷爷”为例做一点考察。 先看“木头人”。从结构上看,“木头”是限定“人”,整个形式是偏正结构关系;从语义上看,有两种情况。一是直陈,“木头”是材料,“木头人”指一个用木头雕刻的人。二是隐喻,“木头人”指反应迟钝、木讷呆板的人。一种结构对应两种语义。 再来看“教授爷爷”。它有两种结构关系,各自表达一种语义。表偏正关系时,“教授”限定中心语“爷爷”,指的是“当教授的爷爷”,比如“他有一个教授爷爷”③。表补述关系时,“教授”是中心语,“爷爷”是呼语,以“爷爷”来称呼某教授,以示礼貌。 “教授爷爷”用于表示以上两种结构和语义关系,都是普通用法,没有特异之处。“木头人”用于直陈,指“木头雕刻的人”时,跟“木头桌子”的用法一样,也不会引起人们异样的感觉。因此,“教授爷爷、木头人、木头桌子”之类应该划归短语范畴。但“木头人”表示隐喻关系,指反应迟钝、木讷呆板的人时,其句法特征明显地弱化了;表示直陈关系时可以加结构助词“的”,说成“木头的人”,而用于表示隐喻关系时则不行,整个形式的语义不是两个构成成分语义的简单相加,也无法由它们的语义直接推导出来。新语义的形成是通过对两个成分语义的整合得到的。“木头人”语义形成的这种特征跟合成词词义形成的特征相符。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类黏合形式具有词的语义特征,可以看作复合词语。它们远不同于一般的偏正短语。本文的新异黏合语就是指第二种用法的“木头人”之类。 将“木头人”归入词范畴,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异议④,但是如果推而广之,说新异黏合语具有词的语义特征,是一种复合词语,则需要做一番论证。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复合词语”概念本身是个典型范畴,进入该范畴的成员其“词”的地位并不平等,肯定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有的属中心成员,具有更多的复合词语的特征;有的属非中心成员,仅有复合词语的某方面特征(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其他的句法特征)。其次,新异黏合语是一个动态的语言单位,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某个新异黏合语产生之初,其句法结构的特征比较明显,此时作为复合词语,可能不太典型,但是随着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使用频率的不断增加等,其最初的句法结构特征会逐渐弱化,以至近乎完全消失,这样它们就由句法单位变成词法单位。下面以“布什鞋”为例来说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