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素分析视角下的韩国语助动词意义研究

作 者:
王芳 

作者简介:
王芳,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韩国釜山大学中国研究所(韩国 釜山 609-735)。

原文出处:
外语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探讨了韩国语助动词的意义形成过程。韩国语从原动词到助动词的意义形成过程实际是原动词义素继承、凸现、变异和进一步虚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1)近义的原动词发展成近义助动词;2)反义或不同义的原动词发展成近义助动词;3)同一原动词受自身义素和语境的影响发展成多义助动词。文章还在义素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各类近义助动词的意义区别。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韩国语助动词的基本特点及义素分析理论

      韩国语助动词从实词性质的原动词——源语发展而来,其形成是源语经历意义虚化发展成语法成分的过程。韩国语助动词主要有三个特征:1)助动词在表面构造上只出现在[V1++V2]构造中;2)助动词赋予命题语法上的时态意义或情态意义;3)助动词具有与原动词不同的抽象意义。

      源语发展成语法成分的过程,从宏观角度看,是具体的概念意义向抽象的联想意义虚化的过程;从微观来看,则是其多个义素中的某些义素不断被继承、凸显和虚化的过程,尤其是隐含义素容易引起词义的变化,甚或促使其发展成语法成分。义素特别是隐含义素的继承是灵活机动的,受认知、语言环境等影响而实现凸现、变异和进一步虚化。与随机的、临时性的一般结合过程中的凸现与变异不同,在历时性的演变过程中,义素凸现或变异的范围越来越广并被大多数人认可、固定下来,形成新的语义或新的语法成分。意义演变导致语言的意义不断得到引申。韩国语助动词与其源语也一样,由于源语意义、义素的不断演变,最终形成了新的语法形式——助动词。

      从另一个角度看,同一词汇可以拥有不同语义,互不相同的词汇间也可能拥有关系密切的语义,并且不同词汇所拥有的密切关系比同一词汇的不同语义间的关系更加紧密(Nida 1975:16)。词汇间的这些意义关系通过义素分析能够表现得更加直观和鲜明。所以通过对源语的义素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为源语在演变过程中表现出的意义分化现象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解释Heine et al.(1991:38)所提出的“同一源语可以发展成一个以上的不同语法成分”等现象,也可以对近义源语或本质意义相异的源语发展成近义语法成分等现象做出解释;在此基础上,最终可以探讨并解释近义语法成分间的语义区别。

      但是,关于韩国语原动词与其助动词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宏观方面分析两者的历时性变化,鲜有从义素分析理论来研究两者联系。另外,对近义助动词以及多义助动词意义分析的研究也极其薄弱。基于此,本文从义素分析视角出发,以具有助动词基本特点、结合范围比较大、较典型的助动词为中心,讨论助动词与其原动词之间的意义类型,以及各类助动词之间的细微差异,以期对助动词的微观研究提供参考。

      二、义素分析视角下的韩国语助动词意义形成

      1.近义或意义相关原动词发展成近义助动词

      在历史变化过程中,如果意义相近或相关的几个原动词的相同义素都凸现或变异成为助动词意义,则会出现近义助动词;但一般同时还伴随着不同的义素都发展成助动词意义,从而有可能出现相似但又有区别的助动词。

      1)近义原动词都发展成时态助动词

      两个近义词经历历史变化后,发展成为表示同样时态意义的助动词。之所以发生这种现象,是因为两个原动词所具有的相同义素共同发展成了语法意义。这类助动词具代表性的有两组,其原动词分别为例(1a)、(2a)与(3a)、(4a)中划线所示动词,它们都发展成了表示结束、完成时态的助动词。

      

      例(1a)划线所示是原动词用法,表示“放、搁、保管”等具体动作意义,在这种具体意义之外,还具有“动作的结果、状态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等意义,即具有[+结果][+持续]等义素,这种隐含义素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凸现并发展成了助动词意义,如(1b)划线部分表示前面动作的结束和完成,并强调其结果继续“保持”下去。在这种基础上,其意义继续虚化,还产生了“这种动作是为其他某种事情所作的准备行为”意义,如(1c)划线所示。并且两类助动词形式主要与他动词结合,不与自动词结合。

      (2a)里的划线原动词与(1a)是近义词,表示“放、搁、放下”等意义,也具有“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持续”等隐含意义,并且这种隐含的[+结果][+持续]义素一直延续到了助动词意义,但因语境影响发生了进一步虚化,如(2b)与动词结合时表现完成时态;从(2c)开始与动词和形容词结合时强调前面动作或状态的持续,主要用于表达、说明后面内容的原因或理由;特别是(2c)表现一种无力感,这种无力感的表现是从动词行为的完全结束而进一步延伸出的意义,从动作的完结而产生一种不好的变化方向,这与下面的(3b、c、d)所示助动词意义有相似之处(2000:198);另外,(2d)与否定意义的形容词结合时,也可以表现这种无力感。

      如上所述,例(1a)、(2a)划线部分是意义相似的原动词,发展成助动词后,各自的共同义素[+结果][+持续]都发展成了助动词意义,所以都表示相同的时态意义,并且在与动词结合时可以互换;但是与(1b、c)的助动词表示积极肯定的意义相比,后一助动词的(2c、d)表示消极的无力感,这种意义差别是由各自的不同义素延续所产生的,前者的原动词所具有的“保管”意义隐含着[+准备][+好的方向],后者的原动词所具有的“放下、放开”意义隐含着[+放任][-好的方向]义素,两者分别延续到了助动词意义里,导致出现了细微差异。另外,前者不能与形容词、名词结合,相反,后者可以与形容词、名词结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