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对汉语基本颜色词演变的研究,研究的视角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①基于古汉语文字及史书方面的研究。在国内方面,胡朴安依据甲骨文字型及《说文》考察了“白”、“赤”、“黄”、“黑”、“青”的产生过程;[1]陈梦家则基于先前文献论证了“白、黄、黑、幽、赤”为形容词;[2]张清常依据甲骨文、金文、《尔雅》、《说文》、正/间色之说追溯了颜色的起源、词义构成及其文化联想意义;[3]而许嘉璐则以《说文》为例,统计其中所有颜色词的词频、并基此讨论了皇侃“正/间色”之论。[4]在国外方面,白一平(Baxter)基于Berlin & Kay[6]的理论,考察比较了中国上古早期(商与西周)及上古晚期(东周至汉)的基本颜色词;[5]而汪涛则基于甲骨文,将其研究结果与白一平相印证,认为其假设总体正确,但亦有些须差异。[7]②从古汉语词汇及语法角度研究。张玉金认为甲骨文中形容词应为:白、黑、幽、赤、黄、利(黎);[8]但杨逢彬则认定为:幽、黄、黑、白、赤;[9]徐朝华的结论则是:赤、黄、
、白、幽、黑、物;[10]而李曦的研究结果为:白、黑、幽、玄、赤、
、黄、黎。[11]此外,张玉金[12]还综述了相关研究,其中王绍新的研究结论包括:白、赤、黄、绿;而向熹则认定为:白、赤、黄、绿、幽;管燮初则列举出白、黄、幽;而梁银锋则列出:勿(物)、幽(黝)、黑、白、赤、黄、
。③从认知、社会与文化角度研究。赵诚依据甲骨文认定商朝时颜色词应包括“赤、黄、黑、幽、白”并讨论了其词义外延;[15]解海江从编码角度及语义场的角度研究了汉语基本颜色词及汉语方言颜色词;[14]姚小平依据Berlin & Kay的基本颜色理论,分殷商、周秦、汉晋南北朝、唐宋至近代、现代五个阶段考察了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16] 总体看来,上述研究大都可归结为对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断代研究。姚小平[16]可能是试图全面描述汉语基本颜色词演变的第一人。他不仅描述了汉语颜色词的演变,还在文化普遍性及差异性的框架内重新审视了Berlin & Kay的基本颜色理论,对汉语基本颜色词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但对于其论文中所列基本颜色词,各家之见稍有不同,这方面有进一步验证的必要;同时在对汉语颜色词演变断代上,似可以划分得更为详细一些,以便找出每个基本颜色词比较明确的出现朝代。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借助检索统计来构建汉语基本颜色的演变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Kay & McDaniel(1978)进化理论相印证,并试图揭示汉语中颜色范畴与语言、文化、民族、思维的可能联系。 二、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断代研究 本文对中国历史断代参考了王力[18]、向熹[13]等专著的建议,并按本文研究目的,具体分为八个时期。 2.1 殷商 基本颜色词:白、黄、幽、赤 根据徐中舒[19]、崔恒升[20]及李孝定[21]所编甲骨文词典,殷商时期颜色词有: 白 出现在商朝一、二、三、四、五期[按董作宾[22]断代],例:粹786。 黄 出现在商朝一、五期,例:粹545。
(土黄色)出现在商朝一、二、三、四、五期,例:乙6715。 堇 出现在一、二期,例:粹551。 赤 出现在商朝一、三期,例:铁10.2。 黑 出现在商朝一、三、五期,例:宁沪113。 幽(亮黑色)出现在商朝一、三期,例:乙7121。 玄(赤黑色)出现在花园庄东地甲骨文,例:合33276。 黎(青黑色)出现在商朝一、五期,例:合25020。 物(杂色)出现在商朝一、二、三期,例:佚203。 其他如“骍”、“驳”、“绿”、“朱”、“丹”、“青”在此时还未用作颜色词。上述颜色词中,“堇、黎、玄”用的较少,而“白、黄、幽、黑、赤”作形容词的字频分别是(97/22/11/10/3),[9]其中,“幽”与“黑”同被用来描述黑色调,而“幽”在当时可能更多用来指代黑色调(参见管燮初、向熹,转自张玉金[12])。根据Berlin & Kay[6]所描述的基本颜色词的特征,“
、物、黑”也可排除在外。而根据众多学者之见,“赤”仍应是当时基本颜色词。但其出现频率之少,颇令人费解。 2.2 西周 基本颜色词:白、赤、黄、玄 根据华东师大2002年编《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白”、“黄”、“赤”、“幽”、“
”、“黑”在西周金文继续出现,而“玄”作为颜色词则开始大量出现。其他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