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别与描写之争 关于“的”的基本功能,历来有区别和描写两说。尽管尚未取得共识,但双方都相信“的”的诸多用法背后有统一的解释,这也是本文的基本信念。 1.1 追问“区别”说 (1)*好好衣服好好的衣服好好一件衣服*一件的衣服 区别说的代表石毓智(2000)根据以上用例提出,个体量词和“的”共用不相容,故可据个体量词指示一类事物的成员数的用法推断“的”具有类似的功能:从“一个认知域中确立出成员”。石毓智(2002)更论证了量词、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的共性。此说的问题有: 第一,刘丹青(2008)发现一些非临时量词和个体量词也带“的”的例子,如“108只的白鹭鸶”和“七八棵十来棵的橘子树”。 第二,王冬梅(2009)提出在“好好(的)一件衣服”、“一大批(的)货物”中“的”和数量短语共现却并未不相容。而“一件衣服”比“衣服”的区别性强,而“红红的花”却比“红花”描写性强,那么,个体量词和“的”的用法倒正相反。 第三,论证中并未说清在“X的Y”中,“X”和“Y”到底哪个是认知域。文中说,“每个N都代表一个认知域,以‘A+的’标准从中确立出成员”,即“X的Y”是在“Y”这个认知域中确立出具有“X的”特征的成员,那么“X的”是特征,“Y”是认知域。然而该文又说:“‘彩色’等自身所指的是一种性质,它可以用来描写①各种事物……那么要用这个性质指代某一类事物,实际上就是从这个‘性质’认知域中划分成员。”由此看来,在“X的”中,“X”又成了认知域,而“X的”是确立出来的成员。这显然自相矛盾。 第四,“从一个认知域中确立出成员”的逻辑前提是首先要存在一个认知域“Y”,但是“X的”却可以单用,并不需要“Y”。一个可能回答是“Y”被省略了。然而,早就有学者指出“Y”常常并不明确,甚至无法补出,亦即“Y”并不存在。比如: (2)有的[?]是学校,少的[?]是教育。(裘荣棠,1992) (3)木匠用的[?]是自己的心思,自己的力气,一点儿也不靠傍别人。(同上) (4)你不能走了就算完事的[?]。(赵元任,1979:153) (5)真有你的[?]。(黄国营,1982) (6)您歇着您的[?]吧。(同上) (7)走他的[?],只当我没有过这么个丫头。(同上) 第五,结论经不起检验。“别”的词汇意义已经表达了区别,却非得带上区别性标记“的”(陆丙甫,2003);典型的确立成员的指别性词语“这、那”,却偏偏不能带“的”(王冬梅,2009)。 所以,只看到量词、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的共性并不够,仍需追问的是:这是为什么? 1.2 扬弃“描写”说 描写说的代表陆丙甫(2003)提出“的”在语义平面是描写性标记;在语境中派生出区别及指称功能。因为对事物进行描写,能够帮助指称这个事物。(朱德熙,1956)该文注意到描写和指别的相关性,是个进步。但遗憾的是未能贯穿全文,比如文中认为区别性越强越不能用“的”而描写性越强越倾向于用“的”,实际上又把二者对立起来。理论上的不自洽带来了一些问题: 第一,关于“的”的分合。陆丙甫(1992)支持合并副词词尾“
”和状态形容词词尾“
”,陆丙甫(2003)推导的出发点是“
”、“
”和名词化标记“
”合并后的“的”,并提出合并的原因之一是区别性的“底”(
)的区别功能弱化(不能再出现在指别词后,“这的”渐渐消失),由此得出“的”是描写性标记的论断。 朱德熙(1961)把“的”分为三个,但后来的观点有了发展,普通话中状态形容词作定语时后附“的”不只是描写性的“
”而是“
+
”。(朱德熙,1993)这种合并的实质是“
”兼并了“
”。该文在方言材料中发现状态形容词作定语也要名词化,各方言区都有加合“R+
+
+N”和置换“R+
+N”两种方式。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