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根本性差异假说”的质疑

作 者:

作者简介:
戴曼纯,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句法学,二语习得,外语教学,语言政策等(北京 100089)。

原文出处:
外语与外语教学

内容提要:

Bley-Vroman(1989,1990,2009)的根本性差异假说(FDH)认为成人外语学习与儿童母语习得有本质差别。本文旨在讨论FDH的基本观点及立论中存在的逻辑问题。分析认为,FDH立论的概念界定不明确,参照标准不统一。FDH否认普遍语法在成人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但是有大量证据表明成人二语习得与一语习得没有本质差异,二语最终的造诣与一语没有质的差异,只有量的不同。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6 期

字号:

      1.引言

      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揭示L2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本质和L2最终造诣达到什么样的程度(Montrul,2009),厘清L2与Ll习得的异同,解释原因。20年前,Bley-Vroman(1989,1990)基于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的诸多差别提出了根本性差异假说(Fundamental Difference Hypothesis,简称FDH)。该说对生成语法框架下的二语习得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其赞成与否几乎成了区分天赋论二语习得研究阵营内部的分界线。二语习得假说有些与FDH相关,如功能特征失效假说(Hawkins & Chan,1997)、全迁移/全可及说(Schwartz & Sprouse,1996)等。围绕FDH的辩论至今仍未停息,值得我们思考。本文试图阐述根本性差异假说的理论依据、核心概念的含义及争论的焦点,找出争议的核心问题。

      2.根本性差异假说

      二语习得(尤其是外语学习)与儿童的母语习得存在显而易见的差异。Bley-Vroman(1989,1990)在讨论外语学习的逻辑问题时归纳出十点,即:1)成人外语学习普遍存在不成功现象,而正常儿童都能完全掌握好母语。Bley-Vroman由此推理出成人的外语学习过程不同于母语习得,儿童的母语习得有专门负责语言的模块,而成人外语学习依靠一般认知能力。2)成人二语习得还普遍存在失败现象,只有极少数人能完全成功。可以看出,1)和2)意思相同,仅仅换了角度。缺少成功就意味着失败,归咎的原因相同:都是因为成人不能再充分利用语言专用的习得机制。3)一语和二语习得的成功程度、习得过程和语言学习策略存在显著差异。正常儿童无一例外能掌握母语,成人外语学习的终极水平、语言发展过程及学习策略的运用有明显的个体差异。4)儿童无需正式的语言教学就能习得母语,而教学对成人外语学习至关重要,尽管语言教学起多大作用、如何起作用尚不明了。Bley-Vroman(1989:48)对教学实验的有效性表示怀疑:不可控制的变量太多,个体差异影响数据,霍桑效应影响实验结果,并非所有教学同样有效,有些教学实际上对语言学习有害,等等。5)儿童语言习得无需语言的反面材料(如纠错),而外语教师和学生一致认为反面材料有时候有一定作用。外语学习者形成的L2假设有时需要反面材料进行修正。6)性格、动机、态度、社会化等因素似乎不影响儿童母语习得的成功,而对外语学习至关重要。7)成人二语习得者的语言直觉不确定,对判断是否合乎语法性没有充分把握。二语知识系统不完整、不系统。8)儿童在母语熏陶中自然而然地掌握语言,不像成人学习外语那样有明确的目的性,且目标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9)儿童无一例外完美掌握母语,而成人学习外语的起始年龄对语言学习的结果产生影响。10)母语习得自然发展,而外语知识系统存在停滞不前现象,即某些错误的语言知识难以消除。

      Bley-Vroman(1989,1990)认为儿童语言习得受普遍语法(UG)和语言专用的学习程序制约,外语学习受母语知识和一般问题求解程序的制约;但是他指出,FDH是粗略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3.根本性差异的立论问题

      FDH的有效性取决于立论依据的可靠性。Montrul(2009)分析了大量二语习得研究后指出,BleyVroman(1990)提出的十个立论要点至少有六点不能作为FDH的决定性依据。Bley-Vroman(2009)在讨论FDH时没有遵循严格的统一标准。他认为,“外语是人类语言并不意味外语受管辖与约束或原则与参数之类的UG制约,人们不需要用UG解释舌头发出外语语音、解释外语也区分过去和现在”(Bley-Vroman,2009:181)。显然,Bley-Vroman(2009)在反对UG对L2发展的制约时故意将UG的作用扩大化,把UG不能制约的语言构件或认知构件纳入其解释范围,把UG框架下的语言理论探讨看成UG理论,从而达到否定UG的目的。这样的推理存在严重的逻辑问题。下面分别阐述FDH论证中存在的问题。

      3.1 成败的实质

      对于L2习得者的成败,二语习得界向来颇有争议。既有人(Gregg,1996;Long,1990)认为成人L2习得者不可能有本族语者那样的语言造诣,也有人(Birdsong,1999,2004)认为不少人能达到本族语程度。Han&Odlin(2006)发现,后一观点近年越来越被人接受,从成功者比例的估计上可见一斑:由过去5%(Selinker,1972)到15%至60%(Birdsong,1999,2004;Montrul & Slabakova,2003;White,200;Urponen,2004)。5%是Selinker当年的理论估计,15%-60%是实证研究结果的估计,但是Han & Odlin(2006)认为15%以上成功者的估计并不可靠,因为样本的性质和有限的测量方法影响了结果。无论是将L2学习者与Ll习得者比较还是将其与其他二语习得者比较,都很难找到全面、统一的评价标准。

      Bley-Vroman阐述成人外语学习/二语习得的十大特点时没有统一的标准,所有概念的内涵和所指非常模糊,有些概念相互交叉,比如1)、2)和3)意思大致相同,均表示二语习得没有成功的保障,看似母语水平的二语习得者也可能偏离了目标语(Slabakova,2009)。但是,成败的标准是什么?有趣的是,Bley-Vroman(2009)居然把Sobin(1997)关于本族语者合乎语法性判断不一致的现象作为依据证明二语习得的不成功和不确定性。这一证据恰好给FDH带来严重的推理问题:既然本族语者的语言直觉存在个体差异,如何证明儿童语言习得最终是统一成功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