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叠加、强化的方式、类型与后果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谊生,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上海 200234)。

原文出处:
中国语文

内容提要:

叠加强化的方式主要有四类:并存式、累积式、框架式、糅合式;基本类型包括增强型、兼顾型、补充型、分述型四种;其后果分别表现为:配合义融合的词汇化、格式义定型的构式化、浮现义形成的整合化、功能义弱化的附缀化等四个方面。叠加强化的类型、方式与后果之间是依次关联、互为因果的。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0.前言

      0.1在语言运用与演化的进程中,各种形式的叠加(superposition)与强化(reinforcement)现象在各个语言层面都有可能发生。所谓叠加,是指在原有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再加上相近或相关的成分,形成一种复沓或套叠的语言形式。所谓强化,是指在既有表述语义的基础上再添加同义或近义的内容,使某些特定的语义情态在表达效果上得到强化与突显。叠加与强化是相通的,叠加是从表达形式着眼的,而强化是就表达效果而言的,两者侧重点不同。

      0.2关于叠加与强化的性质与作用,Hopper & Traugott(1993)、Lehmann(1995)、Shaumyan & Sypniewski(1995)、Sypniewski(1996)等都曾有所论及。就汉语来看,刘丹青(2001)曾从语法化的角度对更新、强化与叠加的动因和作用进行过介绍与研究,沈家煊(2006)曾从语义浮现的角度探讨过因“糅合”与“截搭”形成的整合叠加现象,江蓝生(2008)则从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角度讨论过肯定否定的不对称现象。此外,王海棻(1991)、马清华(2003)、于峻嵘(2006)、石锓(2007)等,也都从不同角度对汉语的叠加、强化现象进行过一定程度的探讨与分析①。

      0.3本文准备从语言的演化(change)与变异(variation)相结合的角度,在共时平面上对汉语叠加、强化的方式与类别、动因与类型、作用与后果,进行调查与分析②。

      本文例句选自报刊、网络以及北大语料库,所有例句均标明出处,少数长句有删略。

      1.叠加、强化的主要方式

      由于汉语用以叠加、强化的语言单位涉及多个句法层面,所以,叠加的方式自然也具有相应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本节主要讨论其中的四种:并存式、累积式、框架式、糅合式。

      1.1 并存式

      并存式叠加是指两个或多个同义或近义的句法成分,一起并存共现而形成的复置(overlaying)形式。就以“自、打、从”为例,三个介词都表示源点与起点。如果互相并存复置,理论上可以有12种叠加形式。不过,由于“自从、打从、自打、从打”因一再并存业已凝固成词③,所以,现在两项并存式只剩下了“打自、从自”两种。例如:

      

      正因为存在着词化,所以,1+1+1的三项并存式基本上不存在,一般都是内含双音词的1+2或2+1的叠加式。严格地讲,这类并存就是一种包含了词法并存的两项式句法并存。例如:

      

      再比如,介词“于、在”都可以用在动词“屹立”之后,以引入范围或处所。例如:

      

      一旦既要强调“在”某处又要引出该处所,“在”后就可以加上“于”。反之,随着“于”的附缀化,介引功能日趋弱化,也可以在“于”后再加“在”。这样,就会互相并存而叠加:

      

      1.2 累积式

      累积式叠加是指在一种并存叠加的基础上,不断地重复叠加。就是在叠加式的基础上再叠加,步步复置、层层加码,形成一种不断增加的累积叠加形式。例如:

      

      “加之于”融合成“加诸”后可以叠加“于”或“在”,还可以进一步累积叠加“在”或“于”:

      

      显然,从“加之于”到“加诸+于/在”再到“加诸于/在+在/于”,经历了层层累积的叠加过程。相对于并存式主要是共时平面的复叠,累积式则往往是历时演化与共时叠加的结合。

      1.3 框架式

      框架式叠加是指对某个表述形式的前后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手段来表示类似的或者互补的语义内容,由于前后成分经常在一起呼应、共现,形成了框式叠加。例如:

      

      “在内”与“包括”都表示在某个范围之内,共现就成了概念互补的动词框架式。再比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