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台语差比式的语序类型和历史层次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福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民族语文

内容提要:

侗台语差比式具有“基准前置型”、“基准后置型”和“缺少标记型”三种类型。缺少标记型的“S-A-St”是侗台语差比式的固有层次;基准前置型和基准后置型是源自汉语的外来层次,前者是对汉语标准语“S-比-St-A”模式的复制,后者则源于粤语和平话差比式“S-A-过-St”的区域扩散。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很多侗台语的差比式具有不同的交替形式。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讨论这些交替形式的类型和来源,着重说明这些差比式类型所体现的不同的历史层次。

      一 侗台语差比式的语序类型

      差比式作为一种跨语言普遍可见的结构式,主要由比较主体(记作S)、基准(记作St)、属性谓语(记作A)和比较标记(记作M)四个成分构成。比如在“张三比李四高”这个句子中,“张三”是被比较的主体(S),“李四”是用以比较的基准(St),“高”是属性谓语(A),“比”是比较标记(M)。不过,鉴于比较标记的类型和语序在不同语言中不尽一致,为讨论的方便,本文对比较标记做进一步区分:根据“标注模式”(marking pattern)的不同,我们将比较标记分为“基准标记”(marker of standard,记作Ms)和“属性标记”(marker of property,记作Mp)两类,基准标记是加在作为从属语的基准之上的成分,属于“从属标注”(dependent-marking),如英语的than、法语的que、日语的-yori、现代汉语标准语的“比”以及上古汉语的“于/於”;属性标记则是加在作为核心语的述谓之上的成分,属于“核心标注”(head-marking),如英语差比式中形容词后缀-er及形容词前的副词more、法语比较句中形容词前的副词plus等。基准标记和属性标记虽然都是表示比较关系的语法标记,但二者的成分结构不同:前者与基准是直接成分,后者跟述谓是直接成分。另一方面,根据相对于属性谓语的位置,我们把属性标记分为“前置型属性标记”(记作Mpq)和“后置型属性标记”(记作Mph),前者位于属性谓语之前,如英语more、法语plus后者位于属性谓语之后,如粤语“我肥过渠(我比他胖)”中的“过”(参看吴福祥、覃凤余2010)。

      根据基准相对于属性谓语的位置以及比较标记的有无,侗台语的差比式可分为“基准前置型”、“基准后置型”以及“缺少标记型”三类(参见附表1)。下面具体讨论。

      1.基准前置型(S-Ms-St-A)

      这种差比式的语序是“S-Ms-St-A”,其中基准标记Ms是典型的前置词。这类差比式在国内侗台语中十分常见。例如:

      

      值得注意的是,侗台语中这种差比式的基准标记均为汉语“比”的借词,下文将证明,这种基准前置型差比式源于对汉语标准语差比式模式的复制。

      2.基准后置型(S-A-Mp-St)

      这种差比式的语序是“S-A-Mp-St”,其中后置的属性标记Mp带有“超出、胜过”义,属于Stassen(1985)的“‘过’型差比式”(Exceed-Comparatives)。这种类型的差比式在侗台语中最为普遍。根据属性标记的语源,我们将侗台语基准后置型差比式分为“过”类差比式、“渡”类差比式和“多”类差比式三个次类。“过”类差比式的属性标记源自“经过、超过”义动词,例如(a例为“过”义动词,b例为比较标记):

      

      

      “渡”类差比式的属性标记源自“渡过、超过”义动词,例如(a例为“渡”义动词,b例为比较标记):

      侗语(梁敏1980):

      

      这种差比式主要见于侗水语支,例如:

      仫佬语(王均、郑国乔1980:59):

      

      “多”类差比式的基准标记源自“多于、超出”义动词。这类差比式仅见于少数侗台语。例如:

      

      3.缺少标记型(S-A-St)①

      这种差比式的语序是“S-A-St”,特点是基准在句法上实现为属性谓语的直接宾语,结构式中没有任何比较标记。这类差比式在侗台语中相对少见。例如:

      侗语(北部方言)(石林199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