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新发表西周金文字形小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再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教授,主要从事古文字数字化及古文字学研究(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中国文字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对近年新发表西周金文中的等八组字形进行了考释,并据此对早先的一些金文字形的形义提出了新的看法。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5 期

字号:

      

      以上各字诸家所说虽有歧异,但可以看出其所释意义也大都与烹煮义相关,而不与装盛类意义相关。

      再来看金文中的另一组类似铭文:

      

      

      战国金文有一个表示盛受、容受之类意义的“受”字,具体文例见表2:

      

      

      

      

      

      

      

      

      

      

      马薇庼先生将“旅、行、征、從”归为器名前的军旅用词一类。认为“從”就是随行的意思(49)。杜迺松先生认为“从”表示器物的性质,“铜器中的从器与行器应具有同样的性质与作用”。从铭文来看,“从(從)”與“行”似乎具有时代上的互补关系。根据统计,器名前作定语的“从(從)”共76例,主要分布在殷商和西周时期。其中,芮公鼎(2387/2389)《殷周金文集成》断代为春秋早期,刘雨先生则断代为西周晚期(50)。而这种用法的“行”共96例,绝大多数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时期只有3例,皆见于西周晚期:

      

      

      

      

      

      根据内史亳同铭文中的字形和用法,吴镇烽先生的文章认为“同”是酒器,是“筒”和“筩”的本字。上部所从是一个象形字,象竹筒形,后加意符“口”,变成“同”。王占奎先生的文章也认为“同”可能来源于竹筒。去掉“口”,即象竹子。“口”更像圆形,也许可有可无。下面的两点可能代表“金”或酒滴,但是位置在下而不在左侧,似乎以代表酒滴为上选。

      

      由内史亳同铭文引发的对于“同”字结构和本义的认识进展,也为我们认识另一个字提供了启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