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解题 1.1 在汉藏语里,定语助词“的”是一个使用频率高、句法特点多变的虚词。“的”字结构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如何认识“的”字的变化和发展,还与句法结构的演变关系密切。 1.2 上世纪50年代,朱德熙先生首次引入现代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理论和方法,对汉语的虚词“的”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他将汉语的“的”字看作是其前面词语的后附成分,把“×的”的不同分布看作是“的”的不同功能,由此提出了著名的“三个语素”说。即:“的1”是副词性后附成分,整个“×的”是副词性功能,只能做状语;“的2”是形容词性后附成分,“×的”具有形容词性功能,除了主语、宾语之外,其他句子成分都可以充当;“的3”是名词性后附成分,整个“×的”具有名词性功能。此后,学界关于“的”的属性和分类几乎都在此基础上展开。 1.3 汉藏语研究的历史告诉我们,研究一种语言的语法如果能够参照其他语言(包括亲属语言和非亲属语言)的语法,就有可能深入认识这种语言的语法特点。汉藏语的“的”字结构的研究也是这样,除了单一语言的描写研究外,还要有不同语言的比较、参照和反观。只有这样,才能看到语言中的深层次特点,看到单一语言研究所看不到的现象和特点,也才有可能从中求取不同语言类型上的共性和个性,真正认识到汉藏语“的”字结构的特质。近几十年,汉藏语研究的广泛开展和不断深入,为汉藏语的比较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 汉藏语“的”字结构的共性与差异 从定语的语义类型上看,汉藏语“的”字结构在各语言中都有领属性、修饰性、限制性三种语义关系。但就具体语言来说,“的”字多少不一,定语的语序也因语义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1 “的”的数量多少不一 汉藏语各语言间“的”的数量多少不一,有的语言没有“的”,有的语言只有一个“的”,而有的语言却有多个“的”。 2.1.1 没有“的”的语言 汉藏语中绝大多数语言都有定语助词“的”,但也存在个别没有“的”的语言,如嘉戎语。这类语言均是形态比较发达的语言。嘉戎语没有“的”字结构,靠前缀表示领属、修饰、限制的定中结构关系。表示领属的如:
2.1.2 只有一个“的”的语言 汉藏语中大量的语言只有一个“的”,但“的”字却存在功能大小的差异。 有的语言“的”的功能单一,只出现在领属性定中结构中,其他关系不用“的”。如藏语支、羌语支诸语言以及侗水语支中的水语。如:
有的语言“的”的功能多样,同一个“的”可以出现在多种定中关系的语义结构中,而且有的还可用作句尾语气助词。如汉语、拉祜语、哈尼语、载瓦语、勒期语以及壮侗语、苗瑶语中的大部分语言。这些语言均属分析性较强的语言。如:
这类语言的“的”除能标志定语外,其功能还扩展到句子层面表示判断的语法意义。如:
2.1.3 有多个“的”的语言 汉藏语中有些语言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但其分工在不同语言之间存在一些差异。有的语言的多个“的”与不同的语义类型呈一对一的关系,分工明确。如景颇语、缅语都有三个“的”,三个“的”的用法独立,各司其职。如:
总之,汉藏语的“的”字分布呈不均衡性。其不均衡性的形成,有各种因素的制约,其中语言类型的差异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详见下文)。 2.2 汉藏语“的”字结构的语序 “的”字连接定中结构的中心语和定语。在汉藏语里,中心语和定语的语序有些语言相同,有些语言不同。其语序有两种类型:一是定语在中心语之前;二是定语在中心语之后。前一语序出现频率较高。在定中结构中,有的加“的”,也有的不加。不同关系的定中结构,语序情况不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