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问题安全化与国家安全对策研究 王建勤 本文围绕语言问题安全化主要探讨三个问题:(1)语言问题安全化的背景。美国政府通过宣布美国“国家安全语言计划”这一“言语—行为”启动了语言安全化程序。语言问题被安全化与美国语言战略目标密切相关,其“关键语言”战略的实施是导致语言问题安全化的必然结果;(2)语言问题安全化对我国国家安全带来的潜在威胁。语言问题安全化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美国“关键语言”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威胁;二是我国外语能力严重不足所面临的安全挑战;(3)语言问题安全化背景下的国家安全对策。首先,国家要加强外语语种规划,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其次,国家应该根据国家战略,制定应对国际事务和突发事件的关键语言政策,全面提升国家的外语能力;第三,加紧制定国家对外语言战略,以应对美国“关键语言”战略的军事和政治渗透。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6.31~37 工作记忆成分参与汉英双语者书面输出的实证研究 火敬/王琦 本研究在双任务范式下,通过对工作记忆成分反应时、正确率以及书面输出成绩的分析,检验Kellogg(1996)的工作记忆参与书面输出过程模型,并探讨语音回路、视觉—空间模板参与汉英双语者汉语和英语书面输出的特征。研究发现:1)语音回路和视觉工作记忆分别参与“转写”与“计划”子过程;2)视觉工作记忆仅在汉语书面输出过程中作用显著;3)汉语和英语书面输出过程中都发现与写作语言不同的押韵判断任务引起的语言转换效应,但这种效应只在英语书面输出时显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6.877~886 歇后语研究新论 ——心智哲学的观点 何爱晶 本文从心智哲学的视角出发,运用“歇后语程序分析图”对歇后语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心智活动进行描述,尝试从心智层面揭示歇后语产生的动因。研究结果表明,歇后语的产生肇始于话语主体的意向性。意向性确定了说话人的意向态度(谑趣)和意向内容(后语),后语所表达的物理事件伴随着人们既独立又依赖的心理属性,心理属性随附于物理属性但不能还原为物理属性。心理属性引发我们关于该事件的一些感受和认识,这些感受和认识经过一定的删选和调整后最终涌现为一种具有新颖特质的语言表达——“前言”。“前言”和“后语”两部分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歇后语。 《现代外语》,2011.4.356~363 新时期汉语“X”族词语与当代中国社会 曹凤霞 新时期汉语“X”族词语的衍生和复制,正是人类“仿拟、类推”这种认知思维在起作用。这类词语在产生伊始,还遵循着汉语构词、构形规律,但伴随着短时间频繁而批量复制的发生,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新词产生轨迹,转向一种最简单的复制模式,这也是“X”族新词语的活力所在,即使用同一个语模生发一系列词语,而不管是词还是短语(打破词与短语语法单位的界限),也不管词性是否同一,这种词汇生成机制实际上是词语演变内在深化的结果,是“范式”机制起作用的结果。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受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影响。在我们探讨“X”族新词语时,有必要认识到新兴的“X”族词语与其孕育着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心理倾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X”族词语的作用不仅在于它丰富和推动了社会用语的发展,而且还在于它使人们从中了解了文化、社会、心理等要素对语言的影响。 《学术研究》,2011.11.13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