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韵》在唐代高宗朝以后拥有崇高的地位。但唐人所用的《切韵》具体面貌如何,与我们今天看到的《切韵》残卷以及唐人增字增注本之间关系怎样,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选取盛唐以前佛典经疏中引用的《切韵》逸文,将其与存世的《切韵》系韵书比对,勾勒唐人引用《切韵》的情形,探讨《切韵》在唐代的传承情况。 根据我们考察,盛唐以前引用《切韵》的佛典经疏及引用次数是: (1)元康《肇论疏》(书成于贞观年间),1条。见于《大正藏》45卷。 (2)窥基(632-682)《妙法莲华经音义》,86条,见《慧琳音义》卷27。以下简称《法华音义》。 (3)窥基《妙法莲华经玄赞》(书成于调露2年,680年),引《切韵》30条(32次),与《妙法莲华经音义》互见者19条。见于《大正藏》34卷。以下简称《玄赞》。 (4)新罗璟兴(或作憬兴,高宗时人)《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书成于开耀元年,681年),5条。见于《大正藏》34卷。 (5)玄嶷(高宗武后时人)《甄正论》,1条。见于《大正藏》52卷。 (6)慧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书成于720年前后),18条,见《慧琳音义》卷21。以下简称《慧苑音义》。 (7)云公《大般涅槃经音义》(书成于732年),3条,见《慧琳音义》卷25。 窥基、慧苑、云公三部音义均见《慧琳音义》,《慧苑音义》另有单行本。《慧琳音义》引《切韵》共计117条,除了引自窥基等三人音义的107条外,慧琳本人注音引《切韵》只有10条,而且称名多样,具体是:“切韵”5条、“陆氏切韵”1条、“近代切韵诸家”1条、“近代诸家切韵”1条、“广切韵”1条、“祝氏切韵”1条(另引张戬《考声切韵》10次)。徐时仪(2003、2005)、姚永铭(2000)曾对此做过研究,与我们的认知略有差异。 根据上述材料,盛唐以前佛典经疏音义所引《切韵》共计144条,剔除重复,共涉及140个词,其中单音节词134个,双音节词6个。 从引用《切韵》的具体情形来看,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是完全相同,二是部分相同,三是完全不同。在所引《切韵》的140个字头中,与《切三》(含《王韵》)完全相同的89个;与《切三》(含《王韵》)有别的有51个。为免枝蔓,本文主要讨论与今本《切韵》不同的情况。 一 佛典经疏所引《切韵》与今存唐代韵书的差异 (一)文字 1字头互为异体
2)《切韻》鈆即錫也。有云:錫銀鈆之間。《玉篇》青金也。(《玄赞》卷4,727a) 《切三》《王一》《王三》仙韵与专反均作“铅”,并云:“或作鈆”(《切三》)、“通俗作鈆”(《王韵》)。 3)《切韻》獸名,似猿(猨),作貁。《玉篇》貁,似貍,搏鼠。與《切韻》别。……今依《切韻》作貁字。應作鼬字,與貁同去聲呼。(《玄赞》卷6,758a-b)《切韻》獸名,似猨,作貁。……《玉篇》貁,似貍,捕鼠。與《切韻》别。(法华音义,486c狖) 《王一》《王二》均作“狖”。《王三》宥韵余救反“狖、貁”并收,前者为“獸名,似猨”,后者为“虫属”,可见是两个词。P3694宥韵余救反:“狖,獸名,似猨,四。从豸。”“从豸”大概是指“又(或)从豸”。《广韵》狖貁为异体。 4)《切韻》丁戈作垛,小堆。(法华音义,487a土埵) 《切三》《王二》《王三》丁戈反作“
”,释义同。《广韵》释作“
堆。”《集韵》以“
”为“垛”之异体。
3形体分化 10)瑩,《切韻》稱“瑩,飾也。”(慧苑音义,436b光瑩) 鎣,《王一》径韵乌定反:“飾。或作瑩,瑩,玉光,非鎣飾字。”《王二》云:“鎣,鎣飾,亦瑩。”《广韵》作“鎣,鎣饰。”“莹”本玉光,蓥为蓥饰。但后来多不别。 11)注者丁住反,注記也。《切韻》注,之戍反,水注也,非注記。(《玄赞》卷6,778c)註記,上竹句反、之喻反。《廣雅》注,疏也,識也。《字林》注,解也。《通俗文》記物曰註。《切韻》作注,陟住、之戍二反。(法华音义,488c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