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图模型:语言类型学的新视角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福祥,男,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兴趣:历史语言学、语法化、语言类型学和接触语言学,代表作:“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和“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带宾语的语序类型”,电子邮件:wufuxiang100@sohu.com;张定,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当代语言学

内容提要:

语义图模型是语言类型学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新的研究视角,目的是采用几何图形来表征语法形式的多功能性,揭示人类语言中语法形式多功能模式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本文从五个方面对该研究模型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2 期

字号:

      语义图模型(semantic map model)是语言类型学近年兴起的一种重要的研究视角,目的是采用几何图形来表征语法形式的多功能性,揭示人类语言中语法形式多功能模式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本文基于初步的文献调查,介绍近年来国外语义图研究中的几个核心问题,同时也对这种研究模型今后的发展提出一些展望。

      1.什么是语义图模型

      语义图模型是研究多功能语法形式(特别是多功能语法语素)的重要工具。其基本假设是,人类语言的多义形式或多功能范畴在语义关联模式上虽颇多歧异,但不同语言对应或相关的多功能形式在语义组织上一定存在相似性,也一定具有共同的制约和限制。语义图模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跨语言比较来揭示人类语言多功能模式的殊相(变异模式)和共相(普遍特征),特别是不同的多功能模式背后的跨语言规律性。下面是语义图模型的几个关键概念:

      (i)概念空间。概念空间是通过跨语言比较建立起来的普遍的语义空间,是语言中特定编码形式(语法语素、语法范畴、句法结构及词汇形式)的不同功能及其相似关系构成的几何性概念网络。概念空间由节点和连线两部分组成;节点代表不同语言中对应或相关语法形式的不同功能,连线表示两个功能之间的直接关联。图1是Haspelmath(2003)构建的与格功能的概念空间。

      概念空间的构型(configuration)体现于不同功能在概念网络中的空间位置及连接方式。语义图模型假设,概念空间中不同功能的区域位置及连接方式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Haspelmath 2003:217-8):任何语言的对应或相关语素所具有的功能均应在特定概念空间内占有某个区域位置,换言之,所有语言都是将其相关编码形式的不同功能映射到同一概念空间之上。另一方面,任何语言中相关的多功能语素,其功能之间的关联模式均应符合这个概念空间的构型。

      

      (ii)语义图。与概念空间不同,语义图是针对特定语言的,它是特定语言相关编码形式的多功能模式在概念空间上的实际表征,体现的是不同语言对同一概念空间的不同切割方式。比如英语的介词to具有“方向”(Zhangsan went to America as a student)、“接受者”(Zhangsan gave the apple to Lisi)、“经验者”(This seems outrageous to me)和“目的”(I left the party early to get home in time)等标记功能,但缺乏“谓语性领有者”(predicative possessor)、“受惠者”(beneficiary)、“外位领有者”(external possessor)以及“判决者与格”(judicantis)”等标记功能。另一方面,法语的与格介词à也具有“方向”(à Leipzig)、“接受者”(àAdam)和“经验者”三种标记功能,二者的区别是法语à不具有“目的”功能,但可以表达“谓语性领有者”功能(Ce chien est à moi."This dog is mine.")。据此,我们可以在图1的概念空间上绘出英语to和法语à的语义图:

      

      由图2可以看出,英语to和法语à在与格概念空间上切割方式和功能界域虽有不同,但二者的功能关联模式并未逸出与格概念空间的制约。可见语义图和概念空间之间的关系是:概念空间提供人类语言多功能语素在语义关联模式上的变异范围和普遍制约;语义图则表征不同语言对应或相关的多功能语素在语义关联模式上的变异类型。换言之,概念空间表征的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语义图刻画的是不同语言的变异模式。

      (iii)邻接性要求(contiguity/adjacency requirement)。概念空间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多功能形式的不同功能在概念空间中的位置必须是毗连的。反映在具体语义图上则是:任何一个语言中相关编码形式的若干功能必须占据概念空间内的一个邻接区域(Haspelmath 2003:217)。比如图2中英语to和法语à的四项功能均彼此邻接,各自占据一个连续的区域。van der Auwera(van der Auwera and Plungian 1998; van der Auwera and Temürcu 2006)和Haspelmath(1997a,1997b,2003)将这种制约概括为“邻接性要求”,Croft(2001:96,2003:134)则表述为“语义图连续性假设”(Semantic Map Connectivity Hypothesis):

      (1)a.邻接性要求(Haspelmath 1997a:105):特定语言的某个语法标记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但这些功能必须在语义图上相互毗邻,也就是说,这个语法标记必须在语义图上占据邻接区域。

      b.语义图连续性假设(Croft 2003:134):任何与特定语言及/或特定构式相关的范畴必须映射到概念空间内的毗连区域。

      2.如何构建概念空间

      简单地说,语义图模型的分析程序大体有以下步骤:(i)构建概念空间:基于跨语言的比较来识别和确定多功能语法形式的不同功能,然后根据邻接性要求将业已确立的不同功能排列在合适的区域位置,并用连线将概念上直接关联的功能连接起来。(ii)绘制语义图:以业已构建的概念空间为底图,根据不同语言的多功能关联模式在概念空间内切割出不同的连续区域,从而绘制不同语言的语义图。(iii)分析与阐释:对定义概念空间的参数进行说明;揭示并解释多功能语素在语义组织策略和功能关联模式上的普遍特征和变异类型。其中概念空间的构建是语义图分析程序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下面结合一些例子来进行介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