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沿黄河方言声调的演变及其自然人文背景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临惠,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shxiwanglh@263.net。

原文出处:
方言

内容提要:

本文描写了秦晋沿黄河方言的声调演变类型及分布,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这一区域声调演变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并对一些特殊的声调演变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黄河在这一区域的方言声调演变过程中并不起阻隔作用,历史行政区划对声调的演变有分化作用,晋语五台片清平与清、次浊上的合流和志延片上声与去声的合流是方言声调的晚期演变现象,秦晋沿黄河方言声调具有同构共变的性质。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1 期

字号:

      壹 引论

      陕西和山西(以下称“秦晋”)沿黄河方言,《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分别归入晋语和中原官话,有28个点,如表1。

      

      据刘育林(1990)调查,延长有入声,沈明(2006)将其划归晋语志延片。

      秦晋两省分布在黄河两岸的方言尽管隔黄河相望,但它们之间的共性特征远远多于个性差异。邢向东、郭沈青(2005)因而将宜川、韩城、合阳、大荔划归汾河片解州小片;王临惠、张维佳(2005)则反过来主张将汾河片并入关中片。本文主要研究秦晋沿黄河方言声调的发展演变规律和特点,并探讨自然人文背景在方言声调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贰 秦晋沿黄河方言声调的类型及分布

      秦晋沿黄河方言的声调大致可以分为晋语和中原官话两个大类:

      2.1 晋语类 有入声的方言声调属于晋语类,共16个点。根据中古声调的演变规律和调类分合情况,晋语类声调又可分为以下5个小类:

      ①河曲——神木小类 平声分阴阳,清上、次浊上与阴平合流,全浊上与去声合流,入声不分阴阳,共有阴平(有人称之为阴平上)、阳平、去声、入声等4个调类。晋语五台片的河曲、保德、府谷、神木、绥德等5个点属于这个小类。

      ②柳林——佳县小类 平声分阴阳,清、次浊上为上声,全浊上与去声合流,清入为阴入,浊入为阳入,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等6个调类。晋语吕梁片的兴县、临县、柳林、永和、佳县、吴堡等6个点属于这个小类。

      ③清涧——石楼小类 平声分阴阳,清、次浊上为上声,全浊上与去声合流,清入、次浊入为阴入,全浊入为阳入,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等6个调类。晋语吕梁片的清涧、石楼、大宁3个点属于这个小类。

      ④延川小类 平声分阴阳,上声与去声合流。清入、次浊入今归阴入,全浊入今归阳入,共有阴平、阳平、去声、阴入、阳入等5个调类,这个小类仅有晋语志延片的延川1点。

      ⑤延长小类 平声分阴阳,上声与去声合流,入声不分阴阳,共有阴平、阳平、去声、入声等4个调类,这个小类仅有晋语志延片的延长1点。

      2.2 中原官话类 分布在秦晋两省黄河沿岸的中原官话关中片的宜川、韩城、合阳、大荔、潼关等5个点和中原官话汾河片的吉县、乡宁、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等7个点同属于一个类型:平声分阴阳,清、次浊上今归上声,全浊上与去声合流,清、次浊入今归阴平,全浊入今归阳平;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等4个调类。

      28个点声调的具体调值见表2。

      

      

      从表2中大致可以看出,秦晋沿黄河声调类型分布上的突出特点是跨黄河和分布区域集中,这与这些方言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人文背景关系密切。

      叁 秦晋沿黄河方言声调演变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人文背景

      3.1 秦晋两省沿黄河两岸的方言声调在调值和调类两方面都基本保持了一致性,这说明黄河在方言的发展过程中对两地方言的声调并不起阻隔的作用,这与这一区域居民开发利用黄河这一自然条件关系密切。秦晋两省沿黄河区域的自然条件及主要渡口情况请参见附图。陕西、山西的自然分界线黄河从陕西的府谷到山西河津的龙门,一直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黄土高原峡谷中穿行,河面的宽度仅半公里左右。陕西沿河晋语区向西受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的阻碍,山西沿河晋语向东受到吕梁山脉的隔断,与外界交往极为不便。因而跨越黄河自古至今都是沿河区域居民进行社会交往、满足生活需求的必然选择。

      黄河一出龙门就从晋语区进入中原官话分布区,河面变宽,水势平缓,两岸地势相对平旷,海拔也降到了1000米以下。虽然官话区与外界交往较为方便,但黄河水路交通的开发也很重要。关中地区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河东的解池周围一直是历史上北方最大的盐务中心。黄河沿岸大小渡口不计其数,每个市县通往对岸的渡口都不止一个,神木、佳县就多达十余个。这些渡口加上一些浮桥,以及每年冬天3个月(12月至次年2月)的封河(河面结冰)使两岸交通十分方便。

      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沿河晋语区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社会群落,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趋同,两岸方言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接触,处于同步发展的状态里。保留入声,声调调值、调类及发展演变规律一致。沿河中原官话区为平川或盆地,开放性的自然条件使沿河中原官话和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其他官话同步发展。与沿河晋语相比,中原官话发展速度较快,入声已经消失。山西西南部,尤其是运城一带,与陕西关中地区有极强的文化认同感。两地方言的一致性由来已久,扬雄《方言》中秦晋方言并举的现象很多,今人据此将汉代的秦晋方言划为一个方言区。周祖谟(1993:10-11)认为:“进一步而来说,汉代的普通话恐怕是以秦晋语为主的。……到了西汉建都长安的时候,所承接下来的官话应当就是秦晋之间的语言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