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耳目喉舌”到“公众话语平台”

——“人民网”意见表达与整合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涂光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吴惠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当前,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涌现,互联网持续普及和应用,移动媒体快速发展,这些都使得我们面对的信息环境和媒体格局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都面临着新兴媒体的冲击。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全国媒体中率先开通网络平台“人民网”,并且在信息发布、意见整合、舆论引导等方面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通过“报网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12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世纪90年代,因特网迅猛发展,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样一个传媒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纷纷上网,开拓新的媒介形态,通过“媒介融合”的方式将内容生产拓展到新的领域。《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在“报网融合”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尝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在全国媒体中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1997年1月1日,依托着《人民日报》这一强大平台,人民网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如今,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创新,人民网已经成为集文字、音频、视频于一体的新闻信息与观点意见的发布平台,特别是在意见表达方面,人民网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全方位、立体化传播模式,逐渐成为各类观点、意见的发布与集散中心。

      一、从“电子报纸”到“网络媒体”——多个频道构建主流舆论阵地

      当前,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比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更加方便的信息接受渠道和意见表达机制,为人们广泛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它比任何一种传统媒体都更开放、更互动、更及时,并且“大大改变了传统政治运动中必须近身集结的模式,把个人电脑变成了公共生活的‘介面端’,让人可以在客厅、卧室等‘幽暗’处‘公开喊话’,以互动方式直接进行公共参与”,公共与私密空间的感知界线变得模糊,“流动空间”(Space of Flow)取代“地点空间”(Space of Place),成为了“政治表达的聚集地”。①人民网作为“报网融合”大军中的先行者,通过技术和内容的结合,不断拓展着自身的话语空间和舆论平台,积极调动公民政治表达的意愿和效度。

      创办伊始,人民网只是《人民日报》的“纸媒翻版”,每天用中文发布《人民日报》的电子版,内容与主报完全一致,只有文字和图片两种形式,发表的评论也只是《人民日报》上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及各类专栏评论,没有网站独立发表的评论,因此每天的访问量不过万余次,未收到应有的传播效果。可以说,“报网互动不是‘网+报’的简单组合,而是静态新闻向动态新闻的转化,文字新闻向视频新闻的融合”②,最终要能产生新的传播内容以及用户互动。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人民网已拥有14种语言15种版本,采用文字、手机、音视频、网上直播等多种手段,全天候发布信息,不仅通过“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将《人民日报》上的所有评论分门别类地进行发布,同时还开辟了“观点频道”、“舆情频道”、“强国论坛”、“强国社区”、“强国博客”、“人民微博”等多个意见交流和言论发布平台,打造出了“人民时评”、“人民网评”、“网友拍案”、“观点周刊”、“观点1+1”等诸多品牌栏目,并且设立了评论员专栏和原创作者专栏,为权威人士、专家学者以及平民百姓提供可以自由发表观点、抒发情绪、建言献策的渠道。

      在打造舆论平台的过程中,人民网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成为国内第一个开通时政论坛、第一个推出网站时评、第一个设置舆情监测室、第一个给各级党政领导建立留言板的网站,这其中许多栏目都汇集了颇高的人气,吸引了一大批较为活跃的意见表达群体的关注和发言。当前,人民网“日均页面访问量超过2亿,最高达到2.67亿,去年全年日均页面访问量同比增长40%。其中,人民网1/4的访问量来自海外,网友遍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内外中文互联网最重要的信息源之一”③。

       2000年4月,人民网在全国网站中第一个开设了专门的评论频道——观点频道。不同于国内其他门户网站的评论频道,人民网观点频道充分利用《人民日报》60余年来积累的作者资源、作品资源、栏目资源和品牌资源,搭建起一个以原创评论为主体,以多个富有个性的栏目为基础,以深度整合其他媒体评论为手段,集“报纸评论”、“网络评论”、“漫画”和“电视评论”四位一体的言论平台,将《人民日报》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进一步发挥和运用,合力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由于互联网具有海量存储、及时传输、互动便捷的特性,因此人民网上的评论议题比《人民日报》更丰富,评论时效性更强,能够针对当天发生的新闻迅速发表观点或评论,并且可以针对社会热点事件和现象开设评论专题,形成各类观点的交锋和回应。如针对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引发的舆论风波,人民网观点频道连续刊载了《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广州日报》、《扬子晚报》等多家媒体的评论文章,从道德反思、制度拷问、心理剖析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在大多数文章都指责公众冷漠的同时,也有文章运用心理学理论解释旁观者未必都是“冷血”。这种多个角度、多家媒体针锋相对的观点碰撞,在传统的纸质媒体上是难以实现的,人民网较好地利用了互联网这一平台,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观点的自由流动”。

      在人民网观点频道不断发展的同时,2010年1月7日,《人民日报》也推出了自己的言论版《观点》,并且将人民网观点频道作为网络支持。观点版的开办,标志着一向以评论见长的《人民日报》,开始借用言论版这种新的言论整合方式,将更为多样的体裁、更为丰富的选题、更为广泛的主体、更为多元的观点融入到纸质媒体的评论。其中,网络选题、网络言论的引入成为一大亮点,如“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女民警打人事件、联防队员涉嫌强奸案,这些在互联网上引发网友普遍关注的事件,如今也成为了《人民日报》的评论对象。而在“微博之论”栏目中摘录“人民微博”上的相关言论,以及在“反馈”栏目中刊载读者和网友对往期评论的反馈意见等做法,也进一步促进了报网之间的互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