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顾明远,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经济全球化,同时也影响到文化的国际化和教育的国际化。文化教育的国际化不是文化教育的全球一体化,它不同于经济的全球化。文化教育也必然会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主要是指文化教育的国际交流与融合。全球化带来了文化教育的融合,同时也带来了冲突和焦虑。冲突表现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不和谐,不能相融合;焦虑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浸透,本土文化有被融化、被改变,甚至丧失的危险的忧虑。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要自我创新,把世界教育的优秀成果内化为我国教育传统,实现教育的本土化。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4 期

字号:

      一、全球化带来了教育国际化

      新的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不仅是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要素,而且带来了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各种变革。而最大的变革是人们价值观的变化。知识经济使人们看到了人的价值,知识的价值。知识经济使人们认识到,人不是简单地创造资本的机器,人是社会的主人,又是自然的一员。人的发展、人类的发展是第一位的。人的创造、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也对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确实离不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但教育不是消极地适应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教育要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最终的目的是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经济全球化,同时也影响到文化的国际化和教育的国际化。但不要误解,文化教育的国际化不是文化教育的全球一体化,它不同于经济的全球化,而是说文化教育也必然会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主要是指文化教育的国际交流与融合。当然其中充满着矛盾与冲突。

      二、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一词最早出现在1959年的英国《经济学者》杂志上,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一词没有统一的定义,主要是指人类的活动跨越大陆和地区,突破了地域和民族国家的局限,形成了全球广泛的交流和联系。

      全球化首先表现在经济领域。跨国生产、跨国消费、全球范围的金融流动、集装箱运输、卫星通讯、互联网技术等使得各国经济互相依赖,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立地生存和发展。

      全球化的实质是现代化。现代化必然会导致全球化。现代化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化发轫于西方,但并非只有西方才能实现现代化。后发国家虽然现代化来得晚一些,但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会走向现代化。当然,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并非只有西方一种,各个国家应当走自己现代化的道路。由于现代化首先发轫于西方,再加上西方的强势经济和文化,因此有人认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甚至称它为美国化。也因此有人反对全球化。但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回避不了的,只能更好地认识它,利用它。

      全球化带来了文化教育的国际化。文化教育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民族性具有固守民族文化的特点,但文化发展又是动态的,是在继承和固守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而逐渐创造新文化的过程。文化教育的国际化同样被看作一种“脱越”的过程。一些原本在特定地点或人群中使用的符号、形式、价值观念脱离本土传播到其他地方;一些原本固着在本土的符号和形式被外来者所取代;同时一些新的符号和形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和流行。文化的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些新的文化制度,如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斯卡电影颁奖、各种电影节、文化节、人类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保护等,有些文化原本是在特定的民族国家或地区流行的,现在则为全世界所关注和保护。凡是符合时代要求,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文化教育都会被不同民族吸收和融合。如人类发明的各种先进技术、各民族创造的艺术,都会很快地传播到全世界。

      全球化带来了文化教育的融合,同时也带来了冲突和焦虑。冲突表现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不和谐,不能相融合;焦虑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浸透,本土文化有被融化、被改变,甚至丧失的危险的忧虑。出路何在?一是采取开放的心态,学习吸收世界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并使之本土化,融合到我们民族文化之中,不断创造民族的新文化。二是继承和弘扬自己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并向世界传播。

      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意义

      2010年7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推进教育国际化,对于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化,一方面它把全球所有地区、所有国家都纳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体系之中,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激烈的国际竞争。正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所指出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劣势,主要靠输出资源和劳动力,要依靠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所以有的经济学家指出,经济全球化最本质的东西是发达国家把夕阳工业输出到发展中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劳动力;同时输出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麦当劳文化已经传遍全世界。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来发展自己的工业,发展自己的经济,同时要在引进技术中创新,创造自己的新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依附于发达国家,才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如果不在技术和人才上有所突破就难以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扩大教育开放,引进先进的技术,培养创新人才。

      第二,推进教育国际化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的现代化首先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我们只有面向世界,向发达国家学习,并在学习中自主创新,面向未来,培养人才,才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教育国际化是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我们派遣留学生到发达国家去学技术,另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教育经验,用现代教育来改造旧教育。通过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方法,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