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2010年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之演进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方法的实证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素(1962-),女,四川大竹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 100088;邹俊伟(1984-),男,内蒙古和林格尔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北京 100088

原文出处:
外国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1970-2010年国际比较教育研究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1)比较教育的研究前沿基本按时期顺序演变,依次包括受社会科学理论、实证方法和人力资本理论影响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平等观念、世界体系理论和教育实践影响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受全球化理论、知识经济理论和新市民社会理论影响的“2000后”。2)比较教育的研究热点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而且与当时的社会变革和理论发展关系极为密切。3)比较教育的知识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逐渐趋于稳定并基本成熟,研究方法形成了以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为主,部分与应用心理学、哲学和历史学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的格局。4)20世纪70年代至今,国际组织在比较教育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69(2011)09-0037-08

      自20世纪50年代起,尤其是进入60年代后,比较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规模迅速扩大、研究方法层出不穷、研究成果大量增加、研究领域不断延展。有学者将这一阶段的比较教育研究概括为比较教育发展的“社会科学方法时代”。[1]然而,对于快速发展的比较教育研究,这一概括似乎稍显笼统。20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比较教育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呢?本文试图借助文献计量方法、数学统计方法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综合(PEST)分析方法系统地回答这个疑问。

      本文研究采用的分析工具(CiteSpace)软件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Chaomei Chen)博士开发的信息可视化应用软件,该软件适用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它已成为近年来在全美信息分析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软件的功能主要包括作者合作分析、关键词共词分析、机构合作分析、作者共被引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等。[2]在国内教育研究界,运用统计软件和词频软件对教育类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已经成为新兴的研究领域,但利用动态可视化分析的成果尚不多见。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全部来源于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创建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SCI)数据库。ISI是目前国际上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学术权威性的引文信息源。笔者以比较教育领域在《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中近5年始终排在前两位的顶级核心期刊《比较教育》(Comparative Education)和《比较教育评论》(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为数据期刊源,选取SCI网络版——Web of Science检索系统中该两种期刊连续40年(1970-2010)的1192篇社会科学文献索引数据。旨在通过这些文献的计量分析和可视化分析,揭示40年来国际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演进历程。

      一、40年来比较教育研究热点主题的演进

      研究热点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学问或专题。[3]运用CiteSpace2.2R9进行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见图1、表1)可以透视研究主题和热点的演进。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都体现论文的精髓。研究者不仅可以利用关键词检索文献,还可以通过关键词了解文献涉及的领域和内容。通过对高频主题词的聚类,可以发现某领域的研究热点。图1中各个圆圈的大小表示该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多少,圆圈越大说明相应关键词出现次数越多。Citespace软件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可以显示出关键词共词程度的高低(即关键词的中心性)。图1中关键词文字的大小体现的就是该关键词中心性的强弱,字体越大表明相应关键词的中心性越强,同时表明该关键词在共现网络里的影响力越大。中心性越强,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共同出现的几率就越大,相应地该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的影响力也就越大。从知识理论的角度看,中心性高的关键词一般都是一段时间内众多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也就是研究的热点。[4]

      

      图1 关键词共词网络图谱

      从图1和表1可见,40年来比较教育研究的热点非常广泛,学校、成就、社会、分权、改革、选择、分层、公民、政策、贫困、全球化、第三世界国家、欠发达国家等都曾是研究的热点。这其中,学校、成就、社会、分权、改革、贫困、选择等热点处在整个比较教育研究热点领域的中心地位。从时间上看,热点的转换也较为频繁,20世纪60-70年代的热点关键词包括学校、成就、贫困、女孩、第三世界国家、肯尼亚、拉丁美洲等;80-90年代的热点关键词主要有教育、世界、国家、转型、分层、改革等;2000年之后,热点领域明显增多,社会、分权、膨胀、公民、全球化、女性等都是热门关键词。此外,从时间上看,也有相对持久的研究热点关键词,比如教育、学校、成就,当然不同时期各自的研究侧重不同,后文将结合文献予以详细论述。

      

      比较教育具有理论多源性的特点。也有学者认为教育包括比较教育都没有自身标准的方法论,[5]这从图1和表1中也能看出来,多数关键词都是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术语,比如分权、全球化、贫困、社会、改革等。

      20世纪60年代以来,比较教育的研究范式和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迭。从重视历史、文化转向社会科学化,方法论上更注重实证研究。之后随着教师培训、教育管理、学习过程等教育实践的推进,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始回归,学校教育受到普遍重视,比较教育的研究转向更强调本土化。总体而言,比较教育从最初的制度研究转向关注教育实践,从国别研究转向问题研究,从宏观层面转向微观层面研究,因此“学校”、“成就”成为这一时期持续被关注的热点关键词。

      比较教育研究热点的演进折射着社会发展和理论的发展。20世纪60-70年代是个社会大变革时代,民族独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非洲和南美洲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与此同时,美国、英国等国内民权运动、反战和女性解放运动也空前高涨,社会上经历着新旧价值观念的巨大转变,年轻人更崇尚自由、追求平等。思想上,70年代以来社会民主主义政治思潮、民主主义、绿色和平主义、女权主义、后行为主义、后现代主义纷纷兴起,思想变革剧烈。这种社会和思想变革也反映在比较教育的研究领域,从图1可见,这一时期“贫困”、“女孩”、“第三世界”、“肯尼亚”等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热门关键词。80-90年代,苏联解体,两德统一,亚洲新兴经济体崛起,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多极世界逐渐形成,国际合作和多元化思潮开始流行。在教育领域,1983年美国发表了《国家处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988年英国颁布《教育改革法》;1985-1987年日本发表了临时教育审议会的4个咨询报告;1993年中国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尽管背景和原因各异,但教育改革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比较教育研究的热点关键词“世界”、“国家”、“转型”、“分层”、“改革”等很好地反映了这一时期比较教育研究内容的变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