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中国文化产业十年总揽(上)

作 者:
齐骥 

作者简介:
齐骥(1983- ),女,山东潍坊人,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讲师,主要从事区域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规划理论研究(北京 100024)。

原文出处:
学术探索

内容提要:

对十年来中国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的全面梳理,是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进行的。这一研究以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任务,指明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为起点,把自2002年到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年历史进程中,文化产业概念研究、发展战略研究、文化体制改革研究、文化产业发展实务研究以及文化产业学术载体、档案和里程碑事件研究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十年间文化产业的理论脉络、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


期刊代号:G01
分类名称:文化创意产业
复印期号:2012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2-0095-09

      二十一世纪前十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进入了加速成长的发展阶段。从国际环境看,近十年来,文化产业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保持着重要的经济贡献。从国内环境看,近十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自从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以来,无论是在产业形态、产品类型、消费市场、经济社会效益,还是在观念革新、理论研究、社会认知、区域布局等领域,文化产业发展一直保持高速成长态势,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十年来,文化产业学术思想和学术体系也经历了从形成到发展的阶段。从学界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到对“文化产业”以及与其相近的诸如“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概念的探讨,从对文化产业发展历程的阶段式关注到对文化产业发展全方位的理论探讨,从对文化产业理论前瞻式探索到将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应用到产业实践中,以及对文化产业实践进程中的应景式、针对性、专题性学术研究,文化产业理论的积淀和学术的发展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而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代节点,如何将文化的发展和理论的创新,融入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洪流中,支撑起产业成长的基本框架,成为破解文化产业未来跨越式发展的重点所在。

      十年来,文化产业学术界深入研究当前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存在的困境,积累的经验,通过理论研究总结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成败得失,归纳文化产业市场建设中的经验亮点,提炼适应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需要把文化产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以应用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研究,加强文化产业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创意成果的孵化,通过知识转移平台、创新孵化平台、文化发展平台等搭建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与现实生产之间的桥梁,使文化产业理论体系的建设在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的学术框架,构建了文化产业的理论基础。

      一、文化产业概念研究

      十年前,党的十六大第一次从党的文件角度,理清了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十年来,尽管学术界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展开了不同的讨论,并且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或相关的产业名称,但最基本的就是必须体现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兼具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经济属性,这也是文化产业概念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一)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及文化创意产业等相近概念的辨析研究

      关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辨析和定义探讨,一直是文化产业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王永章提出,我国所强调发展的“文化产业”与英国等国家所倡导的“创意产业”在出发点、主体、性质和管理部门等方面存在的显著不同,并指出在当前我国所处的阶段,应更强调发展文化产业,并“亟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强对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厘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弄清各自归属的产业边界,廓清思想认识上的误区。”①祁述裕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两大概念从产生到时代变迁上进行了探讨,提出使用“文化产业”的称谓,还是使用“文化创意产业”的称谓,没有好或不好的区别,只是使用哪一个称谓更好。祁述裕认为,“文化产业”这个概念在当代中国有很强的针对性,继续沿用也可,但使用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更有时代感,也更有前瞻性。②胡惠林对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概念进行了甄别,并提出,“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提法,混淆了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政策界限,模糊和削弱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文化产业的监管能力。③章建刚则从概念与政策趋向的差异对其进行了区分,并提出在实践中对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无需进行刻意区分,作者指出但我们可以把这种分别看做一个政策风向标:如果文化内容监管立法迈出较大步伐,因而文化市场可以更大幅度开放,那么采用文化产业概念就堂堂正正;而如果感到文化市场开放时机尚不成熟,那么就可以适用创意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进行过渡。④

      (二)基于概念的文化产业要素研究

      除了对文化产业基本概念辨析的研究以及基于概念界定衍生的理论考究之外,关于文化产业基本概念及其演变过程,对文化产业概念从不同维度进行的梳理和提炼以及基于特征的概念辨析也十分普遍。例如柳斌杰认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企业,而企业发展的关键则是市场竞争主体和战略投资者”⑤。范建华认为,“文化产业最为核心的要素应该是资源、人才(创意)、资本和市场,其中,资源是基础要素,人才(创意)是核心要素,资本是关键要素,而市场则是文化产业价值实现的根本要素”。⑥祁述裕则认为,“经济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最基本的因素,除经济之外,文化资源状况、文化环境(包括文化市场状况)、科技发展水平、文化政策和文化管理体制是诸多因素中最值得关注的。”⑦此外,黄永林、罗忻认为,“文化资源、文化创意、文化科技和文化园区等核心要素”对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认为,“根据文化、创意和科技在文化产业中依赖程度的高低,可以将文化产业分为传统历史类文化产业、新兴科技类文化产业和现代创意类文化产业。”⑧褚晓琳提出,文化产业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具备“科技含量高、融合性强、产业化程度高和可标准化”⑨四个基本要素,才能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的同时,更加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