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对地窄物贫

——对我国基本国情的重新认识

作 者:

作者简介:
廖祖义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

原文出处:
浙江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91
分类名称:中国地理
复印期号:1996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自然资源,都得经人们开发、利用后,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因此,评价自然资源,诚然要注意它的绝对数量,但更应注意它以下情况:(1)质量;(2)时空分布及其组合状况;(3)开发利用的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4)人均占有量;(5)满足社会当前和未来需要的程度。然而,若从上列诸方面对我国自然资源加以综合考察,人们马上可以看到,我国国情的基本特点应予改写。

      一、中国相对地窄

      我国国土总面积约144亿亩(960万平方公里),绝对量小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但按12亿人口平均,每人只有12亩, 不足世界人均约37亩的1/3〔1〕,与俄罗斯、加拿大等“地大”国家相比, 则显得更为狭窄。

      我国北、西、南三面为世界最大大陆——欧亚大陆——环绕,国土大部远离海洋,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单位面积产水量即径流深度仅280毫米〔2〕,不仅大大低于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亚洲其他各国国土的平均径流深度,而且比包括南极洲这一世界降水最少大洲在内的全球陆地315毫米的平均径流深度还少35毫米〔3〕。我国境内多山,高原、山地、丘陵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9.27%,平原仅占11.98%〔4〕,平均海拔达1500多米, 比全球陆地平均海拔高出将近1倍〔5〕。由于重重高山阻隔,从太平洋来的东南季风和从印度洋来的西南季风很难深入西北内陆,全国国土总面积中竟有1/3是沙漠、戈壁和高寒荒漠,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比重高达53%〔6〕。我国地形、 地貌和气候的上述特点,国土中土地资源整体质量较差,使我国耕地面积的扩大历来受到巨大阻碍,迫使我国耕作制度早在春秋战国之交,就不得不逐渐由休闲制向轮作制过渡;至东汉,又不得不向土地利用的深度进军,率先实行精耕细作。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马世骏等专家的考证研究,8世纪中叶盛唐时,即公元755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4.3亿亩,此后直到1850年的1000多年间,尽管一再受到人口激增的压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耕亦满”,但耕地面积不仅未能增加,反而有所减少〔7〕。以后从1873年到满清灭亡的30多年间,我国耕地面积也没有任何增加〔8〕。1916年,即我国实行今亩制之初,全国有耕地15.0997亿亩, 1949年却减为14.6822亿亩〔9〕;进入50年代,大规模毁林开垦,围湖造田,耕地面积一度虽扩至16.7745亿亩,但随后即大幅锐减, 到1993年末只有14.465亿亩〔10〕,与盛唐时的耕地面积大致相等。从755 年到清末,嗣后又从1916年至1993年的历史说明,我国因受土地资源质量的限制,耕地面积的扩大客观上有个很难逾越的自然界限。诚然,关于我国耕地面积的统计,历代历朝可能多有不实,但即使按本文作者见到的极为乐观的估算,最多也只有20.89亿亩〔11〕, 绝对数量不仅仍然大大少于美国的28亿亩,而且比国土面积不到我国1/3的印度还少4 亿多亩〔12〕。按人口平均,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同样人口众多的印度的2/5,世界平均水平3.7亩的46%,美国10.7亩的1/6,加拿大25.5 亩的1/15〔13〕,在国土面积大于10万平方公里的76 个国家中居倒数第8位〔14〕。事实如此,我国只能说:相对于人口数量, 我国是个耕地面积相当窄小的国家。

      我国农垦历史久远,凡可开垦的土地几乎都已开垦,迄今耕地后备资源寥寥无几,以致即使假定今后仍可继续毁林、毁草开荒,可垦为农田的国土也只有2亿亩左右〔15〕。就是说,我国的后备耕地资源, 充其量不到现有耕地面积的1/7。这又与世界范围内的耕地后备资源,几乎相等于现有耕地总面积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16〕。可以预言,即使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相对窄小的局面也很难改变。

      下面,让我们再看看我国林地和草地的情况: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2863亿公顷,占世界森林总面积28亿公顷的4.6%;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3.4%,大大低于世界平均29.6%的水平,与美国31.3%、日本66.7% 相比,更不可同日而语,在世界20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31位。按人口平均,我国人均林地面积仅1.6亩,只及世界人均6.5亩的24%,在世界20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36位。 我国人均草地面积仅3.9亩,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3%〔17〕。由此,无可回避的事实是:相对于人口数量,我国还是个林地、草地面积都显得相当窄小的国家。

      我国耕地、林地、草地的数量如此,其质量又如何呢?

      一般而言,人们常以是否高产、稳产,作为评定耕地质量优劣的综合性指标。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周立三等专家的调查,在我国的耕地中,优质良田只占22%,中低产田占了78%〔18〕。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结果则显示,我国耕地表土流失量早已超过新土壤的形成量,相当部分耕地肥力正在下降。

      我国林地质量状况同样不容乐观。其表现是:首先,我国林分(包括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特用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仅72立方米〔19〕,比世界平均水平80立方米约低10%〔20〕。其次,我国林分综合生长率只有2.88%,林分每公顷生长量仅2.16立方米,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3立方米以上的水平〔21〕。再次, 我国原始植被已基本不复存在,现有林区大部已演替成天然次生林,相当部分已变成低价残次林分,林木稀疏,林相残败。还有,最近10多年来,我国森林覆盖率虽缓缓有所提高,但据第三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全国森林蓄积量却未能相应增加,森林质量呈下降态势。

      我国质量较好的草甸草原约6亿亩,只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8.2 %,亩产鲜草100公斤以下质量低劣的荒漠草场、高寒草场占70%以上。 我国草地整体质量低下还有两个须加注意之处:一是放牧期间单位面积所能放牧牲畜头数即载畜量很低,大约只及原苏联的28.4%,美国的19.4%,新西兰的8.3%〔22〕;二是其面积虽远大于我国耕地面积, 居全国已利用的土地资源首位,但所生产的肉产量至今不足全国猪、牛、羊肉总产量的1/10,每百亩草原平均肉产量只及美国的1/20,新西兰的1/30〔23〕。 更为严重的是,我国草原约有1/3业已退化,且每年仍以2000多万亩的退化速率继续扩大。〔24〕

相关文章: